潜弱年薄官,不洁去就之迹。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所著文章,皆题其年月,义熙以前,则书晋氏年号。自永初以来,唯云甲子而已。与子书以言其志,并为训戒曰:
天地赋命,有往必终,自古贤圣,谁能独免。子夏言曰“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四友之人,亲受音旨,发斯谈者,岂非穷达不可妄求,寿夭永无外请故邪。吾年过五十,而穷苦荼毒,家贫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使汝幼而饥寒耳。常感孺仲贤妻之言,败絮自拥,何惭儿子。此既一事矣。但恨邻靡二仲,室无莱妇,抱兹苦心,良独罔罔。
少年来好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尔有喜。尝言五六月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意浅识陋,日月遂往,缅求在昔,眇然如何。疾患以来,渐就衰损,亲旧不遗,每以药石见救,自恐大分将有限也。恨汝辈稚小,家贫无役,柴水之劳,何时可免,念之在心,若何可言。然虽不同生,当思四海皆弟兄之义。鲍叔、敬仲,分财无猜。归生、伍举,班荆道旧,遂能以败为成,因丧立功。他人尚尔,况共父之人哉。颍川韩元长,汉末名士,身处卿佐,八十而终,兄弟同居,至于没齿。济北氾稚春,晋时操行人也,七世同财,家人无怨色。《诗》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汝其慎哉。吾复何言。
诗句
潜弱年薄官,不洁去就之迹。
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
所著文章,皆题其年月,义熙以前,则书晋氏年号。自永初以来,唯云甲子而已。
与子书以言其志,并为训戒曰:天地赋命,有往必终,自古贤圣,谁能独免。
吾年过五十,而穷苦荼毒,家贫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使汝幼而饥寒耳。
常感孺仲贤妻之言,败絮自拥,何惭儿子。此既一事矣。但恨邻靡二仲,室无莱妇,抱兹苦心,良独罔罔。
少年来好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尔有喜。
尝言五六月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意浅识陋,日月遂往,缅求在昔,眇然如何。
疾患以来,渐就衰损,亲旧不遗,每以药石见救,自恐大分将有限也。恨汝辈稚小,家贫无役,柴水之劳,何时可免,念之在心,若何可言。
然虽不同生,当思四海皆弟兄之义。鲍叔、敬仲,分财无猜。归生、伍举,班荆道旧,遂能以败为成,因丧立功。他人尚尔,况共父之人哉。颍川韩元长,汉末名士,身处卿佐,八十而终,兄弟同居,至于没齿。济北氾稚春,晋时操行人也,七世同财,家人无怨色。《诗》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汝其慎哉。吾复何言。
译文
我年少的时候学识浅薄,官职卑微,没有高官显位的气派和骄傲行为。因为家族中有位曾祖父曾是晋朝的宰相,所以我很惭愧自己不能继续为官,因为高祖建立了伟大的功业后,我就不再愿意做官了。我所写文章都注明了自己的年月,从义熙以前,就用晋朝的年号来记载。自从永初年以来,我就只用干支纪年了。给儿子写信,就是告诉他我的志向和教诲:天地赋予人的命运是注定要死亡的,自古以来的圣贤谁能避免死亡呢?子夏说:“人的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四友中的那些贤人,他们接受我的音旨,发表这种言论的人难道不是由于对富贵贫穷的得失都不能妄图吗?我已经过了五十岁,却仍然过着贫困受苦的生活,家中贫穷困顿,四处漂泊。我生性刚直笨拙,与世间的人常常发生矛盾,我自我评价自己的为人处世方式,一定会给世俗留下麻烦。我努力辞让死亡以求长寿,希望你们从小就忍受饥饿和寒冷。我经常感慨孺仲贤妻的话,虽然我穿着破旧的衣服,但我一点也不感到惭愧。这些都是我的事。只是遗憾邻居们没有两个像我这样的贤人,家中没有人陪伴我,抱着这样的苦心,真是孤独无助。
少年时期我喜爱读书,偶然喜欢闲暇时的安静环境。每当翻开书页有所领悟时,我就感到非常愉快,忘记了吃饭。看到树木茂盛地交织在一起,听到鸟儿变换着声音啼鸣,我也感到非常高兴。曾经说在五六月的北窗下躺着休息的时候,遇到微风吹拂过来时,我就认为自己像古代传说中的仙人一样快乐。由于自己的见识浅陋,光阴荏苒过去后,回想过去的岁月,真是渺小无力。自从患病以后,身体逐渐衰弱下去,亲朋好友不在身边,每次需要服药治疗时,我都担心自己的寿命会很短。遗憾的是你辈还年幼无知,家中又贫穷无法承担劳动,柴火水之类的家务事什么时候可以免除呢?想到这些心里非常难过。但是即使你与我不同世代生活,也应该想到我们都是兄弟。历史上像鲍叔和敬仲那样的贤人,他们在分财时从不吝啬;归生和伍举那样的人,他们能够根据旧情互相交往;这些人都能把失败转变为成功,因此能够在丧事中获得荣誉。别人尚且如此,何况是我们共同的父亲呢!颍川的韩元长,东汉末年的名士,他身居卿相的位置,八十岁时才去世;兄弟两人共同生活在一起,直到老死的那一天。济北的氾稚春,晋朝时期的操行高尚的人,他的家族七代人都共享财产,家里人都没有怨恨的神色。《诗经》上说:“高处仰望着它(泰山),行走时脚步不停。”你啊一定要谨慎啊。我还说什么呢?赏析
这是一篇记叙文。作者通过回忆自己年轻时的情况以及与友人的交流,表达了对生命无常的思考和对亲情的重视。全文情感真挚,语言流畅,通过对过去的回忆和对现状的感叹,展现了一种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家庭亲情的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