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元嘉四年卒,时年六十三。
宗彧之,字叔粲,南阳涅阳人,炳从父弟也。蚤孤,事兄恭谨,家贫好学,虽文义不逮炳,而真澹过之。州辟主簿,举秀才,不就。公私饩遗,一无所受。高祖受禅,征著作佐郎,不至。元嘉初,大使陆子真观采风俗,三诣彧之,每辞疾不见也。告人曰“我布衣草莱之人,少长垄亩,何枉轩冕之客”子真还,表荐之,征员外散骑侍郎,又不就。元嘉八年,卒,时年五十。
沈道虔,吴兴武康人也。少仁爱,好《老》、《易》,居县北石山下。孙恩乱后饥荒,县令庾肃之迎出县南废头里,为立小宅,临溪,有山水之玩。时复还石山精庐,与诸孤兄子共釜庾之资,困不改节。受琴于戴逵,王敬弘深敬之。郡州府凡十二命,皆不就。
有人窃其园莱者,还见之,乃自逃隐,待窃者取足去后乃出。人拔其屋后笋,令人止之,曰“惜此笋欲令成林,更有佳者相与”乃令人买大笋送与之。盗者惭不取,道虔使置其门内而还。常以捃拾自资,同捃者争穟,道虔谏之不止,悉以其所得与之,争者愧恧。后每争,辄云“勿令居士知”冬月无复衣,戴颙闻而迎之,为作衣服,并与钱一万。既还,分身上衣及钱,悉供诸兄弟子无衣者。乡里年少,相率受学。道虔常无食,无以立学徒。武康令孔欣之厚相资给,受业者咸得有成。太祖闻之,遣使存问,赐钱三万,米二百斛,悉以嫁娶孤兄子。征员外散骑侍郎,不就。累世事佛,推父祖旧宅为寺。至四月八日,每请像。请像之日,辄举家感恸焉。道虔年老,菜食,恒无经日之资,而琴书为乐,孜孜不倦。太祖敕郡县令,随时资给。元嘉二十六年,卒,时年八十二。子慧锋,修父业,辟从事,皆不就。
以下是对《宋书·隐逸列传第五十三》中沈道虔的诗句进行逐句翻译和赏析:
- 诗句翻译:
- “潜元嘉四年卒,时年六十三。”:潜(沈道虔)于元嘉四年(公元429年)去世,享年六十三岁。
- “宗彧之,字叔粲,南阳涅阳人,炳从父弟也。”:宗彧之,字叔粲,生于南阳涅阳,是沈炳的堂兄。
- “州辟主簿,举秀才,不就。”:被州里征召为主簿,但未就职。
- “公私饩遗,一无所受。”:拒绝接受州里的俸禄和赠予。
- “高祖受禅,征著作佐郎,不至。”:高祖接受禅让后,征召为著作佐郎,但未赴任。
- “元嘉初,大使陆子真观采风俗,三诣彧之,每辞疾不见也。”:元嘉初年,特使陆子真观察风俗,三度造访沈彧之,每次都因病推辞不见。
- “告人曰‘我布衣草莱之人,少长垄亩,何枉轩冕之客’子真还,表荐之,征员外散骑侍郎,又不就。”:告诉别人:“我是平民百姓,从小在田间劳作,哪值得屈尊于高官显贵之中?”陆子真回来后,向朝廷推荐他,但最终还是没有应征。
- 诗句赏析:
- 沈道虔一生清贫节俭,拒绝了来自州郡的多次征召和礼遇,体现了一种淡泊名利、坚守本心的高尚品质。
- 他的言行举止中流露出的是对简朴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以及对于世俗繁华的超然态度。
- 通过拒绝俸禄和赠予,沈道虔展示了自己独立自主的生活原则,不被外界的物质诱惑所动摇。
- 诗句注释:
- “潜”是作者对沈道虔的尊称。
- “潜元嘉四年卒”指的是沈道虔在元嘉四年去世。
- “宗彧之”即沈彧之,字叔粲,是沈道虔的堂兄。
- “南阳涅阳人也”表明沈道虔的出生地。
- “炳从父弟也”说明沈道虔与沈炳是堂兄弟关系。
- “州辟主簿”指他被州里征召为主簿。
- “公私饩遗”意指朝廷和地方官府给予的俸禄和赠予。
- “高祖受禅”指南朝宋武帝刘裕建立宋朝的历史事件。
沈道虔的生平和行为展示了他作为一位隐逸者的精神风貌。他的清高自守、淡泊名利以及对物质享受的超脱态度,成为后世颂扬的理想人格典范。通过对这些诗句的分析与赏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沈道虔的人生选择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