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祖大明二年,有昙标道人与羌人高阇谋反,上因是下诏曰“佛法讹替,沙门混杂,未足扶济鸿教,而专成逋薮。加奸心频发,凶状屡闻,败乱风俗,人神交怨。可付所在,精加沙汰,后有违犯,严加诛坐”于是设诸条禁,自非戒行精苦,并使还俗。而诸寺尼出入宫掖,交关妃后,此制竟不能行。
先是,晋世庾冰始创议,欲使沙门敬王者,后桓玄复述其义,并不果行。大明六年,世祖使有司奏曰“臣闻邃宇崇居,非期宏峻,拳跪盘伏,非止敬恭,将以施张四维,缔制八宇。故虽儒法枝派,名墨条分,至于崇亲严上,厥由靡爽。唯浮图为教,逖自龙堆,反经提传,训遐事远,练生莹识,恒俗称难,宗旨缅谢,微言沦隔,拘文蔽道,在末弥扇。遂乃陵越典度,偃倨尊戚,失随方之眇迹,迷制化之渊义。夫佛法以谦俭自牧,忠虔为道,不轻比丘,遭道人斯拜,目连桑门,过长则礼,宁有屈膝四辈,而简礼二亲,稽颡耆腊,而直体万乘者哉。故咸康创议,元兴载述,而事屈偏党,道挫余分。今鸿源遥洗,群流仰镜,九仙尽宝,百神耸职,而畿辇之内,舍弗臣之氓,陛席之间,延抗体之客,惧非所以澄一风范,详示景则者也。臣等参议,以为沙门接见,比当尽虔礼敬之容,依其本俗,则朝徽有序,乘方兼遂矣”诏可。前废帝初,复旧。
”`
宋书·卷九十七·列传第五十七·夷蛮
世祖大明二年,有昙标道人与羌人高阇谋反,上因是下诏曰:“佛法讹替,沙门混杂,未足扶济鸿教,而专成逋薮。加奸心频发,凶状屡闻,败乱风俗,人神交怨。可付所在,精加沙汰,后有违犯,严加诛坐。”
于是设诸条禁,自非戒行精苦,并使还俗。而诸寺尼出入宫掖,交关妃后,此制竟不能行。
先是,晋世庾冰始创议,欲使沙门敬王者,后桓玄复述其义,并不果行。大明六年,世祖使有司奏曰“臣闻邃宇崇居,非期宏峻,拳跪盘伏,非止敬恭,将以施张四维,缔制八宇。故虽儒法枝派,名墨条分,至于崇亲严上,厥由靡爽。唯浮图为教,逖自龙堆,反经提传,训遐事远,练生莹识,恒俗称难,宗旨缅谢,微言沦隔,拘文蔽道,在末弥扇。遂乃陵越典度,偃倨尊戚,失随方之眇迹,迷制化之渊义。夫佛法以谦俭自牧,忠虔为道,不轻比丘,遭道人斯拜,目连桑门,过长则礼,宁有屈膝四辈,而简礼二亲,稽颡耆腊,而直体万乘者哉。故咸康创议,元兴载述,而事屈偏党,道挫余分。今鸿源遥洗,群流仰镜,九仙尽宝,百神耸职,而畿辇之内,舍弗臣之氓,陛席之间,延抗体之客,惧非所以澄一风范,详示景则者也。臣等参议,以为沙门接见,比当尽虔礼敬之容,依其本俗,则朝徽有序,乘方兼遂矣”诏可。前废帝初,复旧。
此诗翻译如下:
世祖大明二年,昙标道人和羌人高阇密谋造反,世祖因此下令下诏说:“佛法讹替,沙门混杂,不足以扶济洪教,反而成为祸害的源泉。加上奸心频发,邪恶行为屡屡听闻,败坏社会风气,人神共怨。可以交给各地处理,严格加以筛选,以后如有违背法令的行为,严厉惩处。”
于是设立了各种禁令,如果不是修行精进、持守戒律的话,都应还俗。但是各寺庙中的尼姑出入皇宫内宅,与妃子往来密切,这个制度最终没能实施。
此前,晋世的庾冰首次提出想要让沙门尊重君主的想法,后来桓玄再次重申这一观点,但最终都没有实现。大明六年,世祖让有关部门上奏说:“臣听说庄严崇高的住所,并不是追求宏伟高峻的外观,而是需要恭敬的礼节和举止。这样才能发挥出治国安天下的作用。所以虽然儒家学说和佛家学说各有流派,名和墨各有分支,但是在尊崇尊敬上,没有其他的道理能够胜过佛教。只有道教才是远离尘世的教导。道教从龙堆兴起至今已经超过千年历史了。它反璞归真地传授教义,教导人们遥远的事情。它使人明悟道理的能力非常高超,普通人很难理解。它的教义深奥而神秘,被称之为微言大义。然而在世俗文化中却被束缚和掩盖,在末流中盛行。这就造成了一些道士无视礼仪规范和道德准则,失去了顺应自然之道的微妙之处,迷失了教化的深远意义。佛家的教义是以谦虚节俭来修身养性,忠孝虔诚作为修行的方法,不轻视出家人,遇到僧人就行礼致敬。佛教徒目连(释迦牟尼的弟子目连)对出家人如此礼拜敬敬。佛陀教导我们不要过度拜佛,怎么能有四个等级的信徒跪拜于一个出家人面前而不向自己的父母致敬呢?那些稽首祈祷的年长者和年少者都是同样值得尊敬的。而那些直接对着帝王行礼的人更是应该受到尊敬。现在这些佛教徒却完全违背这一教诲和原则!他们不仅没有遵守佛教的基本规范,而且还违背了佛教的根本精神。佛教讲究谦虚、节俭和自我修养,强调忠诚和孝顺作为修行的根本方法。不应该轻易对待出家人,对于那些僧人的礼拜敬礼,目连(释迦牟尼的弟子目连)曾经也这样做过。超过时间太长的礼拜敬礼是不合适的。难道能有向四个等级的信徒低头行礼的人,却对两个父母的礼节都不遵守吗?对于年高德劭的人稽首祷告、叩头行礼是恰当的,但对于年轻力壮的人也应该直接面对皇帝行礼。这样才是真正的尊敬和崇敬。我认为这样的规定才是正确的。臣等参议后认为,对于沙门的接待礼仪,应当尽可能地表达出他们的敬意。依据他们原有的习俗进行接待,那么就能使朝堂上的秩序井然有序,同时也可以使他们的信仰得到发扬光大。” 皇上同意了他的建议。前废帝时期又恢复了原状。
注释:
- 世祖大明二年:指的是宋文帝刘义隆统治时期的第二个年头,即公元467年。
- 昙标道人:指一位名为昙标的僧侣,可能是当时著名的佛教领袖或学者。
- 羌人高阇:指羌族中的高阇部落成员,可能是叛乱的首领之一。
- 佛法讹替:佛教教义出现混乱或错误。
- 沙门混杂:指僧人与世俗之人混杂不清。
- 奸心频发:指背叛或不忠诚的行为频繁发生。
- 败乱风俗:指破坏和颠覆正常的社会秩序和文化传统。
- 人神交怨:指人间与神灵之间的怨恨加深。
- 付所:交付给地方处理或惩罚。
- 精加沙汰:严格执行筛选和净化程序。
- 后有违犯:未来如果有违反规定的情况发生。
- 严加诛坐:严厉惩处违反规定的人。
- 条禁:这里是指朝廷制定的各种禁令。
- 精修戒律:严格按照佛教戒律进行修炼。
- 崇亲严上:尊重和尊敬上级或长辈。
- 目连桑门:目连(释迦牟尼的弟子目连)对出家人的礼拜。
- 稽颡耆腊:指对年长者的叩头行礼表示尊敬。
- 九仙尽宝:形容所有的仙人都显得宝贵无比。
- 百神耸职:使百神都感到肃穆和敬畏。
- 咸康创议:晋代咸康年间有人提出创建新的法令。
- 元兴载述:元兴年间有人继续阐述这一思想。
- 事屈偏党:事情被某些偏袒的力量所左右导致失败。
- 道挫余分:佛教教义在其他方面的影响力减弱。
- 鸿源遥洗:比喻彻底清洗过去的耻辱和污点。
- 群流仰镜:众人仰望着前人的典范。
- 九仙尽宝:指所有的神仙都显得贵重无比。
- 百神耸职:使所有的神明都感到肃穆和敬畏。
- 畿辇之内:京城周围的地方。
- 舍弗臣之氓:不把百姓当作臣民一样对待的国家领导人或统治者。
- 陛席之间:宫廷内外。
- 抗体之客:对国家政权有威胁的人。
- 澄一风范:澄清并弘扬一种风尚和风格。
- 详示景则:详细展示标准和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