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玑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玑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译文: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张衡年轻时就善于写文章,到西汉故都长安及其附近地区考察、学习,并趁此机会前往京城洛阳,到太学观光、学习,于是通晓了五经、六艺。虽然才学高出当时一般人,却并没有表现出骄傲或自大的情绪。他性格从容淡静,不喜欢与世俗人交往。永元年间,张衡被推举为孝廉却不去做官,多次被公府征召也不应征。当时天下太平已久,自王侯以下,没有谁不是过分奢侈的。张衡便模仿班固的《两都赋》创作了《二京赋》,以此来委婉地劝谏朝廷。经过十年精心构思,终于写成了这篇作品。大将军邓骘对他的才能非常赞赏,多次邀请他出来任职,但他都婉拒了。
张衡擅长机巧之事,尤其对天文、阴阳、历算有深刻的研究。安帝听说张衡的才能出众,特派使者召他为郎中,后来又提升为太史令。张衡于是深入研究天地间的变化规律,精确地推算日月星辰运行的位置,制作了浑天仪,撰写了《灵宪》、《算罔论》。他的论述非常详尽明了。
顺帝初年,张衡又被调任官职,但不久又回到原来的岗位。阳嘉元年,张衡再次制造出候风地动仪。他用精铜铸造而成,直径约八尺,盖子向上隆起,形状像酒樽,装饰有篆书、山龟和鸟兽的形状。内部有一条通道,上面安装有机关,可以触发机关。外面有八条龙,每条龙的口中叼着一个铜丸,下面有一只蟾蜍,张开嘴巴准备承接铜丸。这些装置巧妙细致,全都隐藏在器物的底部,四周严密无缝隙。如果发生地震时,仪器的底座就会震动,龙吐出铜丸,蟾蜍就会接住。仪器发出的声响响亮激荡,观察的人就能根据声音感知到地震。即使只有一条龙触发机关,其余的龙仍然静止不动,通过分析触发机关的方向,就能够知道地震发生的地点。用这种方法验证过的事情,与实际情况完全符合。曾经有一次一条龙触发机关后却没有引起地面的震动,京师的学者们都感到奇怪,认为没有什么依据。后来过了几天,驿使果然带来了消息说陇西发生了地震。于是大家都佩服张衡的精妙之处。从此以后,朝廷让史官记录每次地震是从什么地方开始的。
赏析:
《张衡传》作为一篇人物传记,详细描绘了张衡的一生以及他的才华和成就。文中不仅记载了他的学术成就,还展示了他在政治生涯中的坚持和智慧。张衡的故事是典型的“文人治国”的典范,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科学家和政治家,还是一位具有深厚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智来影响社会,体现了古代士人在政治、文化、科学等领域的综合素养和卓越贡献。这篇文章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汉代士人生活状态和社会背景的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