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伏,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注释】

  •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当时政治日渐衰败,政权逐渐落入臣下手中。
  • 权移于下:政权落入臣下手中。
  • 衡因上疏陈事:张衡因此上奏陈述时政之事。
  • 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后来升任侍中,皇帝将他引入朝堂的帷幄之中,让他参与议论和建议。
  • 尝问天下所疾恶者:曾经询问天下百姓最厌恶的是什么。
  • 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宦官们害怕他揭发自己的丑行,都瞪着眼睛看,张衡于是巧妙应对他们的问题而退了出来。
  • 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宦官们担心最终会成为他的祸害,于是联合起来诽谤他。
  • 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伏,幽微难明:张衡常常思考自己的处境,认为事情的成败取决于命运的安排,而且非常难以预测。
  • 于是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思玄赋》是张衡写的一篇文章,用以表达他的情感和志向。
  •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永和初年,被调任为河间郡的郡守。
  • 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当时国王十分骄横奢侈,不遵守国家的典章制度;而且有很多豪强贵族,共同策划不轨行为。
  • 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张衡到任后,治理国家,表现出威严和严谨的态度,整顿法律制度。
  • 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暗中了解奸臣的名字,立即逮捕了他们,使上下都肃然起敬。
  • 称为政理:人们称颂他的政治清明。
  • 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任职三年之后,张衡上书请求退休,皇帝任命他为尚书。
  • 永和四年卒:永和四年去世。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文学家张衡所作的《张衡传》中的部分内容。张衡是东汉时期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和政治家,以其卓越的才华和高尚的品质受到人们的尊敬。这首诗通过描述张衡在政治上的经历和成就,反映了他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以及追求公正、廉洁的精神风貌。同时,诗中所提到的“思玄赋”也是一篇著名的文学作品,表达了张衡对于人生和政治的思考与见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