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成爱神鼎,淮南好丹经。
此山具鸾鹤,往来尽仙灵。
瑶草正翕赩,玉树信葱青。
绛气下萦薄,白云上杳冥。
中坐瞰蜿虹,俯伏视流星。
不寻遐怪极,则知耳目惊。
日落长沙渚,曾阴万里生。
藉兰素多意,临风默含情。
方学松柏隐,羞逐市井名。
幸承光诵末,伏思托后旌。
从冠军建平王登庐山香炉峰诗
广成爱神鼎,淮南好丹经。
此山具鸾鹤,往来尽仙灵。
瑶草正翕赩,玉树信葱青。
绛气下萦薄,白云上杳冥。
中坐瞰蜿虹,俯伏视流星。
不寻遐怪极,则知耳目惊。
日落长沙渚,曾阴万里生。
藉兰素多意,临风默含情。
方学松柏隐,羞逐市井名。
幸承光诵末,伏思托后旌。
注释:
这首诗是李白在唐代宗永泰二年(766年)游历庐山时所作。全诗共八句,前四句赞美了庐山的美景,后四句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译文:
广成爱神鼎,淮南好丹经。
此山具鸾鹤,往来尽仙灵。
瑶草正翕赩,玉树信葱青。
绛气下萦薄,白云上杳冥。
中坐瞰蜿虹,俯伏视流星。
不寻遐怪极,则知耳目惊。
日落长沙渚,曾阴万里生。
藉兰素多意,临风默含情。
方学松柏隐,羞逐市井名。
幸承光诵末,伏思托后旌。
赏析:
这首诗是李白在唐代宗永泰二年(766年)游历庐山时所作。全诗共八句,前四句赞美了庐山的美景,后四句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首联“广成爱神鼎,淮南好丹经”,以神话传说中的广成子和淮南王的丹经为喻,赞美了庐山的自然之美。这里的“广成爱神鼎”指的是传说中的神仙广成子所炼制的神器,象征着神秘、高远的境界;“淮南好丹经”则是指淮南王刘安所著的《淮南子》一书,其中蕴含着深奥的哲理和丰富的知识。通过这两联,诗人将庐山的自然美景与古代的传说相联系,展现了庐山的神奇魅力。
颔联“此山具鸾鹤,往来尽仙灵”,进一步描绘了庐山的神秘氛围。这里以鸾鹤和仙灵作为象征,表明庐山是一个充满祥瑞之地。诗人通过对这一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庐山的喜爱之情。
颈联“瑶草正翕赩,玉树信葱青”,则是对庐山植被的描写。这里的“翕赩”和“葱青”都是形容植物生长旺盛、生机勃勃的形象词汇。通过这两联的描述,读者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庐山的美丽景色。
诗人转入自述心情的尾联:“中坐瞰蜿虹,俯伏视流星。不寻遐怪极,则知耳目惊。”诗人在庐山的山水间静坐观景,俯瞰蜿蜒的彩虹和闪烁的流星。他不去刻意追求那些奇异古怪的事物,只让心灵沉浸在这片美丽景色中。这种宁静而深远的体验,使诗人感到自己的内心得到了极大的触动和震撼。
尾联之后的内容是诗人对于隐居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日落长沙渚,曾阴万里生。藉兰素多意,临风默含情。”在这里,诗人将自己比作一位闲云野鹤,在长沙渚边独自欣赏着夕阳西下的美景。他静静地坐在岸边,借赏花来寄托自己的心意和情感。这种超脱尘世的生活方式,正是诗人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最后两句:“方学松柏隐,羞逐市井名。”诗人以松柏为榜样,表示自己愿意像它们一样远离繁华喧嚣,追求一种简单而高尚的生活。同时,他也表达了一种谦逊的心态,不愿意因为追求名利而失去自己的本色。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自我约束的品质。
整首诗以赞美庐山美景为引子,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和对自身心境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独特理解和追求。同时,诗歌也体现了李白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个性特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