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穿洛水,伊阙迩河桥。
仙舟李膺棹,小马王戎镳。
杏堂歌吹合,槐路风尘饶。
绿珠含泪舞,孙秀彊相邀。
【注释】
德阳:洛阳城名,因东汉时光武帝刘秀封其弟刘伯升为德阳侯而得名。李膺(yīng):东汉著名学者,曾作《昌言》以讽世。伊阙:即龙门,在洛阳西。《水经注》:“龙门山东西二山之间有伊阙,故称伊阙。”王戎(róng):西晋人,曾任尚书令。曹爽辅政时他任中书令,与司马懿有隙。曹爽被司马懿所杀后,他畏祸潜逃,不知所终。《晋书》载:“尝从司马宣王过河,至洛死,时年五十八。”小马:指代曹爽。槐路:官道,此指通向洛阳的官道。绿珠:即杨玉环,唐玄宗宠妃。孙秀:西晋权臣,曾向赵王司马伦索要绿珠为妾,司马伦不允,孙秀遂逼杀赵王。含泪舞:指含泪而死。强相邀:强迫相邀。
【赏析】
本诗是一首咏史抒怀之作。首联写洛阳风光之美;颔联写洛阳城中的繁华景象;颈联写洛阳城内歌舞之声,风尘之味,以及绿珠含泪而舞的情景;尾联则写诗人对当时政治形势的认识与感慨。全诗以洛阳为背景,运用比兴手法,通过景物描写和人物刻画,抒发了诗人对当时政治黑暗的不满情绪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洛阳,古都也,历代王朝皆建都于此。唐代诗人杜甫有《登高》一诗曰:“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诗人以苍凉悲壮的笔调,抒发了自己晚年的忧国思家之情。而本诗则不同,它以清新明快的笔调,描绘了洛阳道上的美丽景色。
首句“德阳穿洛水”,以德阳为切入点,写出了洛水的浩渺无际、波涛汹涌。洛阳,地处黄河流域,河水湍急、激流勇进,正是这种特点,使得洛水显得更加壮丽壮观。
次句“伊阙迩河桥”,进一步描绘了洛阳道上的自然景观。伊阙,位于龙门山间,河水在此奔腾而过,形成了一道壮丽的风景线;河桥,则是连接两岸的重要交通枢纽,也是游客们欣赏美景的必经之地。在这里,人们可以看到黄河的壮美景色,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和魅力。
诗人用“仙舟李膺棹”来形容洛阳道上行驶着的船只。李膺,东汉著名学者,曾任昌邑县令等职,因反对宦官专权而被罢免。他一生清正廉洁、为人正直,深受百姓爱戴。仙舟,则是指那些乘坐着神仙般美丽船只的人们。他们乘风破浪、勇往直前,展现出了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
接下来是“小马王戎镳”。这里用“小马”来形容车马,暗喻着洛阳道上的繁华景象。洛阳作为当时的经济和文化中心,吸引了大量商人、官员和文人墨客前来游览观光。他们乘坐着马车、牛车或轿子等交通工具,穿梭于大街小巷之间。王戎,西晋时期名士,以其才华横溢、风度翩翩闻名于世。他曾担任过尚书令等职务,与司马懿有隙。曹爽辅政时他任中书令,与司马懿有隙。曹爽被司马懿所杀后,他畏祸潜逃,不知所终。《晋书》载:“尝从司马宣王过河,至洛死,时年五十八。”
最后一句“杏堂歌吹合,槐路风尘饶”,描绘了洛河畔的繁荣景象。杏堂,可能是一座专门用来接待宾客、举办宴会的场所。歌吹合则表示这里的歌声悠扬、乐声婉转;而槐路风尘饶则形容了道路两旁柳树依依、尘土飞扬的景象。这里既表现了洛阳道上繁华热闹的氛围,又暗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矛盾和问题。
整首诗通过对洛阳道上的自然景色和社会风貌的描绘,展示了一幅生动活泼的画面。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洛阳道上的繁华景象,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情感态度。
在这首诗的背后,却隐藏着一段令人痛心的往事。当时,曹爽辅佐大将军曹芳执政,但不久之后却被司马懿所废黜。曹爽失去了权力地位后,变得郁郁不得志,甚至被迫逃亡。而司马懿则趁机发动政变,夺取了曹魏政权。这场政变不仅结束了曹爽的统治,也改变了整个国家的局势。从此,司马懿开始独掌大权、威震天下。然而,曹爽的结局却令人扼腕叹息不已。他原本是一位忠诚耿直的大臣,却因为一场政变而身败名裂、家破人亡。这样的悲剧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有人对此表示同情和惋惜之情;也有人从中吸取教训、警惕未来可能发生的危险事件。无论如何,这段历史都成为了后世研究三国时期政治斗争的重要参考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