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盛归朝阙,虚寂在川岑。
山梁协孔性,黄屋非尧心。
轩驾时未肃,文囿降照临。
流云起行盖,晨风引銮音。
原薄信平蔚,台涧备曾深。
兰池清夏气,修帐含秋阴。
遵渚攀蒙密,随山上岖嵚。
睇目有极览,游情无近寻。
闻道虽已积,年力互颓侵。
探已谢丹黻,感事怀长林。

【注释】

崇盛:高峻。

归阙:指回归朝堂。孔性:孔子的本性,这里指圣明的德性。

轩驾:天子的车驾。时未肃:时风尚未清正。文囿:文教之苑,指朝廷。降照临:降临。

流云:行车之上的流云。行盖:即御盖。晨风:清晨之风。引銮音:驾车前行的声音。

原薄:地势平坦的原野。信平蔚:确实平坦宽广。台涧:山间的水沟。曾深:曾经深长曲折。

兰池:香花之水塘,此处指宫廷内苑。清夏气:清爽的夏日之气。

修帐:华美的车帷。含秋阴:笼罩着秋天的阴影。

遵渚:沿着小洲。披蒙密:披开浓密的云雾。随山上:跟随着山峰。岖嵚(qīn):险峻不平。

睇目:目光远眺。极览:极目远望。游情:游览时的兴致。

闻道:得知消息。虽已积:虽然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

探已谢:探求已经结束。丹黻(fú):古代礼服上用的一种红色花纹,比喻贤良之士。

感事怀长林:《诗经·小雅》中有“维彼南山,维岳降神”句,长林,高大的树林。这里指隐居之地。

【赏析】

乐游应诏诗,是唐代诗人王昌龄被召进宫后写的一首诗。王昌龄在天宝三年(744)中进士,因善写边塞诗名动京师,但仕途不顺,被贬为江宁尉,后来又被贬至龙标县令,这首诗就作于他贬谪龙标之时,表现了作者对现实不满以及内心愤懑的心情。全诗八联,每联皆用典,借古讽今,寓意颇深。

首联两句,言自己入京应诏的情景。“崇盛”,指高大雄伟、气势恢宏的皇城,归朝阙,即回到朝廷,意谓自己高耸入云的高门大宅被征召入朝做官,这是诗人一生追求的最高境界,因此,他感到无比荣耀和自豪。

颔联两句,诗人由应诏入朝想到孔圣人,认为孔子的本性就是圣明的德性,所以自己入朝做官也是为了继承圣人的志向,而不是出于皇帝的私心。然而,自己入朝之后,却看到皇帝的风采并不那么清正廉明。

颈联两句,诗人由皇帝的风采写到自己的车驾出行。车驾刚刚行驶,便有清风徐来;车驾刚刚行驶到文教之苑的前方,便有阳光照耀下来。此四句以“轩驾”、“文囿”、“行盖”等词,描绘出一幅诗人车驾出行的生动画面,表现了诗人对皇上的尊敬与仰慕之情。

诗人由自己的车驾出行写到自己出行时所看到的风景。车行途中,天空中的浮云缭绕着车子的四周,而当车子驶过一片开阔的原野时,又看到了那片辽阔的原野上的美景。这两句诗,以丰富的想象,描绘出了一幅美丽的自然风光画卷,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向往之心。

诗人又从自己的出行景色联想到了自己内心的感受。当诗人的目光投向远方时,他看到的是一种无尽的美好景象;而当他游览兴致正浓时,他却找不到一个可以尽情游玩的地方。这几句诗,通过诗人内心情感的变化,展现了他内心深处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与向往之情。

最后两句,诗人由内心的感受进一步联想到自己的经历。他曾听到一些消息说,如今虽然有很多的人都在追求功名利禄,但真正能够达到这个目的的人却并不多见。同时,他也听说了很多关于隐居山林的故事,这些故事告诉他,只有像那些隐士一样远离世俗纷争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因此,他决定离开京城,去寻找自己的快乐所在。

整首诗通过诗人的内心情感变化,展现了他对于现实社会的种种不满以及内心愤懑的心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大自然的热爱与向往之情以及对隐士生活的独特理解与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