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光以记物成形,四时以裁成正位。
雷风大山岳之响,寒暑通阴阳之气。
武功则六合攸同,文教则二仪经纬。
有道则咸浴其德,好生则各繁其类。
白日经天中则移,明月横汉满而亏。
能亏能缺既无为,虽盈虽满则不危。
开信义以为苑囿,立道德以为城池。
周监二代所损益,郁郁乎文其可知。
庖牺之亲临佃渔,神农之躬秉耕稼。
汤则救旱而忧勤,禹则正冠而无暇。
草上之风无不偃,君子之氓知可化。
将欲比德于三皇,未始追踪于五霸。
诗句:三光以记物成形,四时以裁成正位。
译文:太阳、月亮和星星记录着万物的形成,四季的更迭决定了它们的位置。
注释:这里的“三光”指的是太阳、月亮和星星,它们记录着万物的形成过程。”四时”则是指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它们决定了万物的生长和繁衍。而“裁成正位”则是说通过四季的变化,万物得到了恰到好处的安排和定位。
赏析: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天地万物生成规律的深刻认识。它体现了古人对宇宙万物运行规律的敬畏和尊重。同时,也反映了古人对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追求。
诗句:雷风大山岳之响,寒暑通阴阳之气。
译文:雷声和风声是大山和大岳的声音,寒冷和炎热是阴阳之气的表现。
注释:这里的“雷风”指的是雷声和风声,它们都是大自然的声音。而“大山”和“大岳”则是指那些高大、雄伟的山脉。“寒暑”则是指自然界中的冷热变化,“阴阳之气”则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一种概念,指的是宇宙中相互对立但又相互制约的两个力量,即阳和阴。
赏析: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描绘,进一步强调了阴阳五行学说在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它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界深刻的观察力和理解力,也展现了古人对于自然规律的尊重和敬畏之情。
诗句:武功则六合攸同,文教则二仪经纬。
译文:国家的武功则统一天下,而文教则是治理国家的关键。
注释:这里的“武功”指的是国家的武力或者国力,“六合则”则是说国家的武力或国力能够达到天下的范围。而“文教”则是指国家的教育和文化事业,“二仪经纬”则是指治理国家的关键,其中“二仪”指的是阴阳两个基本元素,“经纬”则是指治理国家的方法和策略。
赏析:这首诗通过对国家武功和文教的比喻,表达了作者对于国家治理和发展的看法。它体现了古人对于国家强大和繁荣的追求,也展现了古人对于文化教育的重视。
诗句:有道则咸浴其德,好生则各繁其类。
译文:有智慧的人都能沐浴在德行之中,而喜欢生命的人各自繁衍他们的种族。
注释:这里的“有道”指的是有智慧的人,他们能够明辨是非,遵循道德规范。“咸浴其德”则是说所有的人(包括有智慧的人和喜欢生命的人)都能沐浴在德行之中,受到道德的熏陶。而“好生”则是指喜欢生命的人,他们注重生命的繁衍和延续。“各繁其类”则是说这些人各自繁衍自己的种族,使得种族不断繁衍壮大。
赏析:这首诗通过对有智慧的人和喜欢生命的人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于人性善恶和社会伦理的看法。它体现了古人对于道德和伦理的高度重视,也展示了古人对于人类繁衍和文明进步的追求。
诗句:白日经天中则移,明月横汉满而亏。
译文:白昼经过天空而移动,明月横亘在天河之上而渐渐亏损。
注释:这里的“白日”指的是白昼,即太阳在天空中出现的时间。“经天中则移”则是指白昼经过了天空而移动,表示时间的流逝和变迁。而“明月横汉满而亏”则是说明亮的月光横亘在天河之上而渐渐亏损,这可能指的是月相的变化或者指夜晚的时间流转。
赏析: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描述,表达了时间流逝和岁月变迁的主题。它体现了古人对于时间观念的认识,也展示了古人对于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思考。
《周五声调曲二十四首 其十七》是一首充满哲理和人文关怀的诗歌。它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天地万物生成规律、国家治理和个人修养的看法,同时也展现了古人对于道德伦理、人性善恶和社会伦理的理解。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为我们了解古人的思想观念和文化传统提供了宝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