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风布政常无欲,至道防人能变俗。
求仁义急于水火,用礼让多于菽粟。
屈轶无佞人可指,獬豸无繁刑可触。
王道荡荡用无为,天下四人谁不足。

这首诗出自《淳风布政常无欲,至道防人能变俗。求仁义急于水火,用礼让多于菽粟。屈轶无佞人可指,獬豸无繁刑可触。王道荡荡用无为,天下四人谁不足。》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1. 淳风布政常无欲,至道防人能变俗。
    译文:治理国家时常常不贪图财物,最高的道德能够改变人们的习俗。
    注释:淳风,指清正廉洁的风气。布政,指实施政策、治理国家。无欲,指不贪图财物。至道,最高的道德。防人,阻止人们做出不好的行为。能变俗,能够改变人们的习俗。
    赏析:这是一首赞美最高道德能够改变人们习俗的诗。作者表达了治理国家时应该注重清廉的风气,以及最高的道德能够改变人们的习俗这一观点。他认为,只有当统治者不贪图财物,才能够真正实施政策、治理国家,从而改变人们的习俗,使整个社会变得更好。

  2. 求仁义急于水火,用礼让多于菽粟。
    译文:追求仁义就像救火一样急迫,而使用礼节和谦让却如同粮食一般重要。
    注释:仁义,指儒家倡导的道德准则,即仁爱和正义。水火,比喻紧急的情况。用,使用。礼让,指礼貌和谦让。菽粟,指粮食。
    赏析:这首诗通过对比的方式,强调了礼义的重要性。它认为在追求仁义的过程中,需要像救火一样急迫,因为这是维护社会和谐的基础;而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则应该像对待粮食一样,注重礼仪和谦让,因为这些是维持社会稳定的关键。通过这样的对比,诗人表达了对于礼义的重视以及对于急迫行事和重视礼仪的不同看法。

  3. 屈轶无佞人可指,獬豸无繁刑可触。
    译文:没有佞人可以指认出来,没有繁刑可以触摸得到。
    注释:屈轶,指被冤枉的人。佞人,指狡猾奸诈的人。可指,可以被指认出来。繁刑,繁琐的法律惩罚。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对于公正和法治的追求。它认为在社会中,不应该有被冤枉的人存在,也不应该有繁复的法律惩罚,因为这样会破坏社会的公正和和谐。诗人通过这样的表达,呼吁社会应该追求公正和法治,让人们能够在一个公平正义的环境中生活。

  4. 王道荡荡用无为,天下四人谁不足?
    译文:王道宽广无边,不用刻意去做事,天下四个人哪里还嫌少?
    注释:王道,指以道德治国的方针或原则。荡荡,宽广无边的样子。用,使用。无为,不刻意去做。天下四子,指古代的圣人孔子、孟子、墨子和荀子,他们被认为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王道的理解以及对于四位圣人的敬仰之情。它认为王道是一种无需刻意做事、顺应自然发展的原则,这种原则下的社会是最美好的。诗人通过对四位圣人的赞美,表达了对道德治国的高度认同以及对社会的美好期许。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