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树悬知远,风竿讵肯低。
独怜明月夜,孤飞犹未栖。
虎贲谁见惜,御史讵相携。
虽言入弦管,终是曲中啼。

《乌夜啼》是南宋诗人陆游的作品。

诗句释义:
桂树高悬在天空之中,风竿岂能低垂?
我独爱那明月夜晚,孤身飞翔却未能栖息。
虎贲将军谁能爱惜,御史大夫又怎能相携?
虽然它被纳入乐器的弦管中,但它终究是曲中之啼。

译文:
桂花树高挂在天空,风竿怎么敢低下呢?
我独自喜爱这明亮的月光,孤独地飞翔但还没停歇。
谁能看见虎贲将军,又谁能看见御史大夫呢?
虽然它被弹拨成音乐,但它还是只能在曲子里哀啼。

注释:

  1. 桂树(kui):一种常绿小乔木,叶子对生,花序圆锥形,果实球形,呈黄色或橙红色。
  2. 悬知:知道。
  3. 讵肯(jù kěn):难道。
  4. 独怜:单凭喜欢,独自怜爱。
  5. 明月夜:明亮的月光下。
  6. 虎贲(huò bèi):古代官名,此处指代武士。
  7. 御史(shì yù):古代官职名称之一,负责监察官吏,相当于后来的御史台。
  8. 入弦管:被弹拨为音乐。
  9. 终是:终究是。

赏析:
《乌夜啼》以简洁而深沉的语言,描绘了一只鸟在月夜下的孤独与凄凉。首句“桂树悬知远”,以桂树的高远比喻鸟儿的孤高,展现了鸟儿不愿低飞、独立自主的性格特征。第二句“风竿讵肯低”,则进一步强调了鸟儿对于风竿的抗拒和不屈的精神。接下来的三句,诗人通过“独怜明月夜”、“独飞犹未栖”等意象,表达了自己对这只鸟儿孤独状态的同情和怜惜,同时也暗寓了诗人自身的情感体验。

诗篇的后半部分“虎贲谁见惜,御史讵相携”,通过对比“虎贲将军”与“御史大夫”,揭示了社会对于不同身份者的不同态度,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感慨。最后一句“虽言入弦管,终是曲中啼”,则巧妙地以“入弦管”喻指“曲中啼”,既点明了鸟儿的命运,也表达了诗人的人生感慨: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如同鸟儿一样,最终都在曲中啼唱。

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一只鸟儿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生命、命运以及社会现象的独特感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