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明开秀崿,澜光媚碧堤。
风荡飘莺乱,云行芳树低。
暮春春服美,游驾凌丹梯。
升峤既小鲁,登峦且怅齐。
王孙尚游衍,蕙草正萋萋。
【注释】
隋王鼓吹曲十首:隋代的鼓吹乐曲。鼓吹,古代乐器名,用鼓和钟等打击发声,多用于军中行进时演奏。十首,即《鼓吹铙歌十二曲》。
天明开秀崿(ruò):天色大明,山色秀美,登上高山。
澜光媚碧堤:水波荡漾,映照在青翠的堤岸上,十分美丽。
风荡飘莺乱:微风吹拂,使得飞鸟惊散,乱作一团。
云行芳树低:白云飘浮,行于花木丛生的小径之上,低垂下来。
暮春春服美:傍晚时分,春天的服饰更显美好。
游驾凌丹梯:乘坐着装饰华丽的车子,越过红色的高台(丹梯)。
升峤既小鲁,登峦且怅齐:登上高山,虽小如鲁(鲁国),但登山之艰难也让人惆怅。
王孙尚游衍:贵公子仍然游赏游乐。
蕙草正萋萋:芬芳的野草长势茂盛。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写景诗。诗人描写了一幅美丽的春日山水画卷,以“游”字贯穿全篇。开头两句,描绘出一幅春日晨曦中的秀丽山峦图;接着写山中景色:轻风吹拂使鸟儿惊散,白云飘浮在花木丛生的小径上;最后写登山过程:虽然山上的路小如鲁国的曲径,但攀登的艰辛也让人惆怅。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
本诗为隋炀帝所制鼓吹曲中的第十曲。据《乐府诗集》记载:“隋炀帝将幸江都,发长安,作《春夜应令》,鼓吹铙歌十八曲。”这首《春夜应令》是其鼓吹铙歌十曲中的第九曲。隋文帝曾命人将其改为《春江花月夜》一歌,并作为隋炀帝南巡时的御用歌曲。这首诗就是根据这一歌词谱成的歌曲。
隋炀帝大业年间,曾下令修建大运河,开凿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连接黄河与长江。同时,还修建了洛阳城、东都城、西苑三座都城和十六所宫苑。为了显示帝王的威仪,隋炀帝又多次北巡塞外,南游江都,沿途征调无数劳力和财力,造成了极大的民怨。此诗便是在大举征伐和频繁巡游的背景下创作的。从艺术上看,此诗在铺叙描绘上下了工夫,尤其是对登高所见的山光水色的刻画,极富诗意。
首句“天明开秀崿”,点明了登山的时间和地点:黎明之时。“秀崿”,指山峦。这句写出了清晨的景色,山峦秀美迷人。次句“澜光媚碧堤”,进一步描写了山中景色。“澜光”,指波浪的光芒。“媚碧”,形容波光映照着岸边的绿树,显得非常美丽。“碧堤”,指绿色的小土坡或沙土堤岸。这两句把山中的风光写得生动活泼、色彩鲜明。
三四两句,描写了诗人乘船而行的情景,“风荡飘莺乱”,写船行时有风,使得鸟儿惊慌地乱飞。“云行芳树低”,写白云飘浮在花木丛生的小径上,低垂下来。这两句写船上所见,也是写山中的景色。
五句“暮春春服美”,点出了时间是暮春时节。“游驾凌丹梯”,写诗人登上山峰之后所见。“游驾”,指帝王出游时乘坐的车马。“丹梯”,红色的山石阶梯。“凌”,越过。“丹梯既小鲁,登峦且怅齐”,说登上山顶虽如鲁地一样小,攀登的艰难却也让人惆怅。这两句写诗人登高所见,也是写山中的景色。
五六两句“王孙尚游衍,蕙草正萋萋”。这两句是说,贵公子们仍在游玩游乐。“王孙”是贵族子弟的代称,这里借指皇帝。“蕙草”,即香草。“萋萋”,形容草木繁盛的样子。这两句是对前面所写的自然景象的回应。诗人写这些景色是为了衬托自己的心情:“王孙”尚游衍,说明自己被弃置不用,心情郁郁寡欢。“蕙草正萋萋”,则是说自己虽身处荒郊野外,但蕙草依然茂盛生长。
全诗以“游”字贯串全文,写尽了作者在登高途中所见景物以及内心的感受,表达了诗人因遭贬谪而产生的孤独惆怅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