袅袅春枝弱,关关新鸟呼。
棹唱忽逶迤,菱歌时顾慕。
睿赏芳月色,宴言忘日暮。
游豫慰人心,照临康国步。
【注释】
晦日:阴历每月最后一天,古代以“晦”字代表这一天。泛舟:乘船。
弱:指柳树的枝叶柔弱,风一吹就会飘动。
关关:鸟鸣之声。呼:叫唤。
棹唱:船桨声。逶迤:曲折蜿蜒的样子。
顾慕:回头看。
睿赏:圣明的赏识。芳月色:美好的月光色彩。
宴言:欢谈。忘日暮:忘却白昼。
游豫:欢乐安逸。慰人心:安慰人心。
照临:照耀临照。康国步:使国家安乐的步骤。
【赏析】
《晦日泛舟应诏诗》,唐玄宗李隆基所作。这首诗写于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春,诗人在洛阳时所作。当时他正被召回长安,心情颇为愉快,于是便与张说、萧嵩等人一同到洛水上泛舟游玩。作者在诗中描写了他们乘船游玩的欢乐情景,表达了自己的喜悦心情,并抒发了对朝廷的无限忠诚,同时对皇帝表示了深厚的感情。
首联起兴,点明时间是春天,地点在洛阳,用春枝弱、新鸟呼写出春光明媚,生机盎然。“棹唱”、“菱歌”,则写出了游船上的歌声和欢笑声。
颔联承上启下,描绘出一幅优美的画面:船夫划桨,歌声悠扬;而岸边采菱的女子们也唱起了歌儿,她们时而回头望,似乎在欣赏这美丽的风景。“忽逶迤”,船行之疾;“时顾慕”,人望之情。两句互文见义,意谓:船儿轻快地前行,歌声也随风飘扬;姑娘们时而回首观望,好像在欣赏着眼前的美景。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船儿比作有生命的人,赋予船儿以人的情感和动作,生动地描绘出一幅美丽的画卷。
颈联紧承上句,进一步描绘出春日里的美好景象。“睿赏”二字,既表明皇帝对自己的赏识,也是对自己美好才能的赞美。“芳月色”三字,则将春天的景色描绘得更加美丽动人。“宴言”二字,既表明自己的心情愉快,也表现了与朋友欢聚一堂的快乐。“忘日暮”三字,则表明自己在快乐之中忘记了时间的流逝。
尾联承接上句,进一步抒发了诗人对朝廷的忠诚和热爱之心。“游豫慰人心”,意味着在游玩的过程中,可以让人们感受到快乐和安慰;“照临康国步”,则表明皇帝的关怀和关爱能够带给国家安定和繁荣的前景。
此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表现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又表达了自己对朝廷的忠诚和热爱之心。全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情感真挚,给人以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