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哉黑闇女,乐矣功德天。
智者俱不受,愚夫纳二边。
我奉能仁教,归依弥勒前。
愿阐摩诃衍,成就那罗延。

这首诗的作者是佚名,创作于公元581年至596年的隋末唐初时期。诗的内容表达了作者对佛教教义的理解和信仰,以及对人生苦乐、善恶取舍的看法。

我们来看第一句:“书遗文后”。这是整首诗的主题所在,也是作者想要传达的核心思想。在佛教中,“遗文”通常指的是佛陀的教诲和言行,而“书”则是指记录、传播这些教诲和言行的文字。因此,“书遗文后”可以理解为记录或传播佛陀的教诲和言行。

第二句:“苦哉黑闇女”。这里的“黑闇女”可以理解为黑暗、无明的世俗之人,他们常常被世俗的欲望和烦恼所困扰,无法找到真正的幸福和安宁。“苦哉”则是对他们境遇的感叹和批评。

第三句:“乐矣功德天”。这里的“功德天”可以理解为具有高尚品德和深厚修为的圣人或佛祖,他们能够超越世俗的欲望和烦恼,达到内心的平静和喜悦。“乐矣”则是对他们心境的描述。

第四句:“智者俱不受,愚夫纳二边。”这里提出了一个观点:智者不会被世俗的欲望和烦恼所迷惑,他们能够看破红尘,不被表象所困扰。而愚夫则相反,他们会受到世俗的影响,陷入无尽的纠结和痛苦之中。

第五句:“我奉能仁教,归依弥勒前。”这里的“能仁教”可以理解为一种充满慈悲和智慧的教育或教义,它教导人们如何修行、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归依”则是皈依、信仰的意思。“弥勒”则是未来将要出现的一位菩萨形象,他是佛教中的吉祥之兆。

第六句:“愿阐摩诃衍,成就那罗延。”这里提出了一个愿望:希望传授佛教中的深奥教义,帮助众生解脱痛苦,实现内心的清净和安宁。“那罗延”在这里是借用了佛教中的意象,表示无限的智慧和力量。

这首诗通过记录佛教的教诲,表达了作者对人生苦乐、善恶取舍的看法。同时,它也传达了一种追求内心平静、解脱痛苦的理想状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