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榼二升酒,新簟六尺床。
能来夜话否,池畔欲秋凉。
招东邻
小榼二升酒,新簟六尺床。
能来夜话否?池畔欲秋凉。
注释:
- 小榼:小巧的酒器。
- 二升酒:指两瓶酒。
- 新簟:新制作的竹席。
- 六尺床:一种长度为六尺的床。
- 池畔:池塘边。
- 欲:想要。
- 赏析:这首诗描写了一个宁静而舒适的夜晚,邀请东邻的朋友一起在池塘边聊天,共度凉爽的秋夜。诗中通过描绘酒、床、朋友等元素,营造出一种和谐、亲密的氛围。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期待。
小榼二升酒,新簟六尺床。
能来夜话否,池畔欲秋凉。
招东邻
小榼二升酒,新簟六尺床。
能来夜话否?池畔欲秋凉。
注释:
天涯知有鸟窠名出自《鸟窠和尚赞》,天涯知有鸟窠名的作者是:白居易。 天涯知有鸟窠名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风格是:诗。 天涯知有鸟窠名的释义是:天涯海角都知晓有鸟窠这个地名。 天涯知有鸟窠名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风格是:诗。 天涯知有鸟窠名的拼音读音是:tiān yá zhī yǒu niǎo kē míng。 天涯知有鸟窠名是《鸟窠和尚赞》的第4句。 天涯知有鸟窠名的上半句是:
曾结草庵倚碧树出自《鸟窠和尚赞》,曾结草庵倚碧树的作者是:白居易。 曾结草庵倚碧树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风格是:诗。 曾结草庵倚碧树的释义是:曾结草庵倚碧树:曾经搭建草屋,靠着绿树而居。 曾结草庵倚碧树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风格是:诗。 曾结草庵倚碧树的拼音读音是:céng jié cǎo ān yǐ bì shù。 曾结草庵倚碧树是《鸟窠和尚赞》的第3句。 曾结草庵倚碧树的上半句是
一纳麻衣称道情出自《鸟窠和尚赞》,一纳麻衣称道情的作者是:白居易。 一纳麻衣称道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风格是:诗。 一纳麻衣称道情的释义是:一纳麻衣称道情:意为和尚穿上简单的麻衣,自称是追求道情的人。这里的“麻衣”指的是简朴的麻布衣服,常用来象征清贫的生活和出家人的朴素;“道情”则是指对佛教或道家等宗教教义的追求和修行。整句表达了诗人对和尚生活方式的赞赏,认为他虽衣着简朴,却一心向道
形羸骨瘦久修行出自《鸟窠和尚赞》,形羸骨瘦久修行的作者是:白居易。 形羸骨瘦久修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风格是:诗。 形羸骨瘦久修行的释义是:形羸骨瘦久修行:形容和尚修行时间久远,形体消瘦,骨瘦如柴。 形羸骨瘦久修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风格是:诗。 形羸骨瘦久修行的拼音读音是:xíng léi gǔ shòu jiǔ xiū xíng。 形羸骨瘦久修行是《鸟窠和尚赞》的第1句。
吁嗟乎驺虞出自《驺虞画赞》,吁嗟乎驺虞的作者是:白居易。 吁嗟乎驺虞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风格是:诗。 吁嗟乎驺虞的释义是:“吁嗟乎驺虞”中的“吁嗟乎”是感叹词,表示惊叹或赞叹的情感,而“驺虞”指的是传说中的吉祥之兽,通常用来象征美好或仁慈。因此,整句的意思是对驺虞表示赞叹和钦佩之情。 吁嗟乎驺虞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风格是:诗。 吁嗟乎驺虞的拼音读音是:xū jiē hū zōu yú。
后不见来者出自《驺虞画赞》,后不见来者的作者是:白居易。 后不见来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风格是:诗。 后不见来者的释义是:后不见来者:指身后没有继承者或追随者。 后不见来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风格是:诗。 后不见来者的拼音读音是:hòu bù jiàn lái zhě。 后不见来者是《驺虞画赞》的第20句。 后不见来者的上半句是:前不见往者。 后不见来者的下半句是:吁嗟乎驺虞。
前不见往者出自《驺虞画赞》,前不见往者的作者是:白居易。 前不见往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风格是:诗。 前不见往者的释义是:前不见往者:指前面看不到过去的人或事,意味着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遥远。 前不见往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风格是:诗。 前不见往者的拼音读音是:qián bù jiàn wǎng zhě。 前不见往者是《驺虞画赞》的第19句。 前不见往者的上半句是:已矣夫。
已矣夫出自《驺虞画赞》,已矣夫的作者是:白居易。 已矣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风格是:诗。 已矣夫的释义是:已经结束了。 已矣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风格是:诗。 已矣夫的拼音读音是:yǐ yǐ fū。 已矣夫是《驺虞画赞》的第18句。 已矣夫的上半句是: 已矣夫。 已矣夫的下半句是:前不见往者。 已矣夫的全句是:已矣夫,已矣夫,前不见往者,后不见来者,吁嗟乎驺虞。 已矣夫,已矣夫
已矣夫出自《驺虞画赞》,已矣夫的作者是:白居易。 已矣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风格是:诗。 已矣夫的释义是:已矣夫:表示感叹,相当于“唉”或“啊”,用于表达遗憾、惋惜或感叹的情绪。 已矣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风格是:诗。 已矣夫的拼音读音是:yǐ yǐ fū。 已矣夫是《驺虞画赞》的第17句。 已矣夫的上半句是:孰知之乎。 已矣夫的下半句是:已矣夫。 已矣夫的全句是:已矣夫,已矣夫
孰知之乎出自《驺虞画赞》,孰知之乎的作者是:白居易。 孰知之乎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风格是:诗。 孰知之乎的释义是:“孰知之乎”意为“谁知道呢?”或“谁又能知道呢?”表达了一种疑问或反问的语气。 孰知之乎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风格是:诗。 孰知之乎的拼音读音是:shú zhī zhī hū。 孰知之乎是《驺虞画赞》的第16句。 孰知之乎的上半句是: 是耶非耶。 孰知之乎的下半句是: 已矣夫。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名为《别房太尉墓》。下面是逐句的译文及注释: 1. 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 注释:在异地又踏上征途,停下马来与孤零零的坟墓告别。 2. 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 注释:眼前没有一滴泪水可以沾湿干涸的土地,天空中却只有被风吹散的残云。 3. 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 注释:与谢安一起下棋消遣时日,寻找昔日友人徐君。 4. 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 注释
浪淘沙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注释】: 莫道:不要说;谗言:中伤的话,指小人的流言蜚语。浪:波浪。 沙沉:沙子被水冲走,沉没了。 淘、漉:用水冲洗。 吹尽:吹掉或清除。狂沙:粗砂。 金:指黄金。 【赏析】: 这首词表达了诗人面对诽谤和挫折时的态度。他坚信只有经过长时间的磨练和考验,才能显现出真正的价值。因此,他在面对困境时不屈不挠
这首诗描绘了石鼓歌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石鼓歌的喜爱和对历史的怀念。以下是逐句释义: - 濯冠沐浴告祭酒,如此至宝存岂多。 - “濯冠沐浴”是古代的一种祭祀仪式,表示对神灵的敬仰。“告祭酒”则是向神灵敬献美酒。整句意思是通过祭祀来表达对石鼓歌的珍视和敬畏。 - 毡包席裹可立致,十鼓只载数骆驼。 - “毡包席裹”是一种简陋的出行方式,“可立致”表示这种出行方式可以迅速到达目的地
春分投简阳明洞天作 中分春一半,今日半春徂。 老惜光阴甚,慵牵兴绪孤。 偶成投秘简,聊得泛平湖。 郡邑移仙界,山川展画图。 旌旗遮屿浦,士女满闉闍。 似木吴儿劲,如花越女姝。 牛侬惊力直,蚕妾笑睢盱。 怪我携章甫,嘲人托鹧鸪。 闾阎随地胜,风俗与华殊。 跣足沿流妇,丫头避役奴。 雕题虽少有,鸡卜尚多巫。 乡味尤珍蛤,家神爱事乌。 舟船通海峤,田种绕城隅。 栉比千艘合,袈裟万顷铺。 亥茶阗小市
这是一首描绘春分时节的景色和心情的诗。下面是逐句翻译与注释: 1. 村扉以白板,寺壁耀赪糊。 - 村门是用白色木板做的,寺庙的墙壁上装饰着红色的漆。 2. 禹庙才离郭,陈庄恰半途。 - 禹王庙刚刚离开了城墙,陈庄恰好在路中间。 3. 石帆何峭峣,龙瑞本萦纡。 - 石帆多么陡峭高峻,龙的祥瑞本来曲折回绕。 4. 穴为探符坼,潭因失箭刳。 - 洞穴是探寻符文的地方,潭水是因为失去箭矢而形成的。 5
这首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非常丰富,下面逐句进行详细解释: 第一句:“春分投简阳明洞天作。” - 春分:春季的中间,通常在阳历3月20日或21日,这时太阳直射地球赤道,昼夜平分。 - 投简:这里可能指的是将诗笺投进某个特定的空间或对象,如洞穴、山石等,以表达自己的情感或意愿。 - 阳明洞天:阳明洞天可能是指一个著名的道教洞天福地,如武当山的金顶等,古人认为这些地方有神奇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