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
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
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
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见三秦。
冬至
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
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
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
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见三秦。
逐句释义:
- 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
- “年年至日长为客”意味着一年又一年,岁月悠长而自己却如过客般度过每一天。“忽忽”,即匆匆、忙碌之意。这里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转的感慨和内心的孤独感。“穷愁泥杀人”形象地描述了由于长期处于忧愁之中,连心情都变得沉重如同陷入泥土中无法自拔。
- 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
- 诗人站在江边,感叹自己的衰老。这里的“形容”可能是指身形消瘦或精神憔悴,表现出一种孤独和凄凉的状态。“天边风俗自相亲”则表达了虽然身处异地他乡,但仍然能够感受到远方亲人和朋友的温暖,这种亲切感使得诗人感到安慰。
- 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
- “杖藜雪后临丹壑”描绘了一幅清冷而又宁静的画面。“杖藜”指的是拄着手杖,是古代文人常用的行走工具,象征着坚韧不屈的生活态度。“雪后”增添了一份清冷的氛围,“丹壑”(红色的山沟)可能是指山峰或峡谷,这样的自然景观给人一种壮阔之感。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在自然美景中的自我慰藉与超脱。
- 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见三秦。
- “心折此时无一寸”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绝望与无奈。这里“心折”是心灵崩溃的意思,表明诗人已经失去了信心。“无一寸”强调了这种无力感,似乎整个世界都已经失去了希望。“路迷何处见三秦”则是说在这片迷茫中,如何找到回家的路。这句诗反映了诗人在外漂泊的无助感以及对家的深切思念。
赏析:
这首诗通过诗人的内心感受和对外在景物的描绘,展示了他在外漂泊时所经历的情感变化。从孤独到哀伤,再到对家乡的渴望和迷茫,诗人的情绪起伏跌宕,展现了其复杂的内心世界。同时,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诗歌也传达了一种超然物外、追求心灵自由的哲学思想。整体上,这首诗情感真挚,意象鲜明,是唐代文人作品中难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