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龙栖寒门,光曜犹旦开。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
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
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
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髀钗。
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
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
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北风行
烛龙栖寒门,光曜犹旦开。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
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
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髀钗。
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
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
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注释:
- 烛龙:古代神话中的龙,能吐火。
- 光曜犹旦开:形容光明如同早晨一样明亮。
-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比喻即使是太阳和月亮的光辉也无法照亮此处。
- 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只有北方的狂风呼啸着从天上而来。
- 燕山:地名,今河北省北部地区。
- 轩辕台:相传黄帝曾在此地狩猎。
- 幽州:古地名,今北京市一带。
- 停歌罢笑:停止歌唱,停止欢笑。
- 倚门望行人:靠在门边望着外出的人。
- 长城:指边境上的长城要塞。
- 别时提剑救边去:离别时拿着剑去保卫边疆。
- 虎文金髀钗:用虎皮装饰的金质腰带饰品。
- 白羽箭:白色的羽毛制成的箭。
- 蜘蛛结网生尘埃:形容尘土被蜘蛛网覆盖,显得肮脏。
- 箭空在:箭已经不在了。
- 人今战死不复回:现在的人已经战死了,不会再回来了。
- 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不忍心看见这个物品,已经烧成了灰烬。
-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黄河的水可以把泥土捧起来,但仍然挡不住北方的寒冷和风雨。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贺的作品《雁门太守行》的首句,全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战争的悲悯之情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诗人以“烛龙”起兴,寓意着黑暗中的光芒依然明亮。接着,诗人描绘了一幅壮丽的画面:“日月照之何不及此?”即使太阳和月亮的光辉也无法照亮此处,这象征着即使是最耀眼的光线也无法驱散黑暗和绝望。紧接着,诗人转向了自然界的景象:“唯有北风号怒天上来。”只有北方的狂风呼啸着从天上而来,这里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暗示了战争带来的破坏与灾难。
接下来的内容,诗人通过具体的场景来表达战争的残酷和对和平的追求。他描述了燕山的大雪,以及雪花落在轩辕台上的情景,展现了一种宏大而悲凉的画面。同时,诗人也表达了自己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冬天的寒冷和思妇的忧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加突出了战争给人带来的痛苦和无奈。
最后几节,诗人转向了个人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担忧。他回忆起自己的离别和牺牲:“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髀钗。”在告别家人和战友时,他提着剑去守卫边疆,留下了这些宝贵的纪念品。然而,这些物品已经成为了过去的回忆:“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虽然这些物品曾经陪伴过自己,但现在它们已经无法再发挥作用,反而成为了一种负担和遗憾。诗人还进一步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渴望:“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即使箭还在,但人们已经战死了,再也回不来了。这种悲痛的情感深深打动了读者的心。
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向往,同时也表达了对家人、朋友和国家的深切关怀和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