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关临绝漠,中有水精堂。
暗碛铺银地,平沙散玉羊。
体明同夜月,色净含秋霜。
可则弃胡塞,终归还帝乡。
阳关临绝漠,中有水精堂。
阳关位于中国西部的甘肃省敦煌市南面,是古代通往西域的重要关口之一。这里的“绝漠”指的是沙漠,意味着远离尘嚣的荒凉景象。而“水精堂”则是指一个充满水气和灵气的地方,可能是一个修行或冥想的场所。
暗碛铺银地,平沙散玉羊。
暗碛指的是暗色的沙地,这里用“银地”来形容其闪烁着银色的光芒,如同银子一样珍贵。而“平沙”则是指平坦的沙地,这里用“玉羊”来形容其散落如玉般温润的羊毛,给人一种温柔的感觉。
体明同夜月,色净含秋霜。
这里的“体明”指的是月光明亮,与夜晚的明月相映成辉。而“色净”则是指颜色纯净,没有杂质,就像秋霜一样清澈。这两个词组都强调了月光的美丽和纯洁。
可则弃胡塞,终归还帝乡。
这里的“可则”是一个假设性的表达,表示如果能够做到的话,就会放弃那些胡人占据的地方,回到中原的故乡。而“帝乡”则是指中原,即中国的首都。这个词语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同时也透露出一种豪情壮志。
注释:
- 阳关:古代的关口,位于甘肃敦煌。
- 绝漠:沙漠,形容荒凉之地。
- 水精堂:充满灵气、水气的修行或冥想场所。
- 暗碛:暗淡的沙地。
- 银地:闪烁着银色光泽的沙地。
- 玉羊:指散布在平沙上像玉一样的羊毛。
- 体明:明亮的月光。
- 色净:纯净的颜色。
- 秋霜:秋天的寒霜。
- 胡塞:指胡人占据的地区。
- 帝乡:中国的首都。
赏析:
这首诗以“三危山咏”为题,描绘了三危山的壮丽景色和诗人内心的感慨。首句通过“阳关临绝漠”展现了三危山地理位置的特点;第二句中的“水精堂”暗示了三危山中可能存在的神秘修行场所;第三句的“暗碛铺银地”和“平沙散玉羊”则形象地刻画了三危山的自然景观。第四句中的“体明同夜月”和“色净含秋霜”则进一步描绘了月光和秋霜的美态,使画面更加生动。最后两句则通过对胡人占据地区的放弃和对故乡的渴望,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统一的渴望和对故土的深情。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有自然风光的描写,又有人文情感的抒发,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审美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