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言上国繁华,岂谓帝城羁旅。
十点五点残萤,千声万声秋雨。
白云江上故乡,月下风前吟处。
欲去不去迟迟,未展平生所伫。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赏析诗句时,首先指出诗句的手法、表达的思想情感、在诗中的位置作用;然后指出其内容和意境;再指出其语言特点。

(1)

“咸言上国繁华,岂谓帝城羁旅。”意思是说都说京都繁华昌盛,哪里料到帝都成了羁旅之地。“咸”:全、都,表示概数。“繁华”:指繁荣昌盛。“岂”:哪,表示反问的语气。“帝城”:京城。“羁旅”:寄居他乡。“咸言”两句的意思是:人们都说京都繁盛昌盛,哪想到帝都成了羁居他乡之地。“咸言”、“岂谓”都是反问的修辞方法,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的不满情绪。

(2)

“十点五点残萤,千声万声秋雨。”意思是说稀疏的几点残萤,千万声秋雨。“十点”是概数词,“五点”同样是概数词。“残萤”:凋零的萤火虫,借代秋景。“秋雨”:秋天的雨水。“千声”是虚数词,“万声”是实数词。“残”字表现了景物衰败之态,“秋雨”则渲染出萧索凄清的气氛。“残萤”与“秋雨”相照应,写出了深秋夜晚的景象。

(3)

“白云江上故乡,月下风前吟处。”意思是说白云笼罩着江上的故乡,明月之下、清风之前吟咏的地方。“故乡”:故乡,家乡。“吟处”:吟咏的地方。《登高》中有“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句可与此句相联系。

(4)

“欲去不去迟迟,未展平生所伫。”意思是说想要回去但又迟迟不能离去,还没有展开平生抱负和志向。“欲去”:想离开,欲:想要。“不去”:不想离开,去:离开。“迟迟”:迟疑的样子,形容犹豫。“展”:展开,引申为实现。“伫”:盼望,期待。这两句的意思是:想回去却又不能立即离去。“欲去”,“不去”,一个“欲”,一个“不”,两个动词连用,构成双重否定的形式,表现了诗人内心矛盾复杂的思想感情,突出了诗人对朝廷的眷恋之情。

【答案】

(1)

①反语。以反问语气表达作者对朝廷的不满情绪。(意近即可)。②夸张。用夸张手法描绘深秋夜景,营造一种凄冷的氛围。(意近即可)。③比喻。把飘荡不定的残萤比作飘落的树叶,将秋雨比作从天而降的暴雨。(意近即可)。④拟人。用拟人手法写残萤飞舞,秋雨淅沥,生动地描绘了深秋景色。(意近即可)。⑤互文。残萤飞动,秋雨淅沥,既是视觉形象,也是听觉形象。(意近即可)。⑥叠词。“点点”“滴滴”都是叠词,增强了音韵美。(意近即可)。

(2)

①虚数词。用虚数词来表示时间或事物繁多、繁多的程度。(意近即可)。②形容词。用形容词来修饰名词,使名词更具体、更生动。(意近即可)。③叠词。用重叠词语来表现声音的高低长短等不同的效果。(意近即可)。

(3)

①地名。江上故乡:指故乡所在的地方。“故乡”:家乡。“江上”是方位词。②动词。吟咏:吟诵歌唱诗词曲赋。“吟”是动词,“咏”是动词。③名词性词组。吟咏的地方:指故乡所在的地方。(意近即可)。③动词。吟咏:吟诵歌唱诗词曲赋。④形容词。吟咏之处:指故乡所在的地方。(意近即可)。

(4)

①反语。以反语形式表达内心矛盾复杂的心情。(意近即可)。②拟人。把飘荡不定的残萤比作飘落的树叶,将秋雨比作从天而降的暴雨。(意近即可)。③比喻。把飘荡不定的残萤比作飘落的树叶,将秋雨比作从天而降的暴雨。(意近即可)(意近即可)。④拟人。将残萤比作飘落的树叶,将秋雨比作从天而降的暴雨。(意近即可)。⑤比喻。将飘荡不定的残萤比作飘落的树叶,将秋雨比作从天而降的暴雨。(意近即可)。⑥比喻。将飘荡不定的残萤比作飘落的树叶,将秋雨比作从天而降的暴雨。(意近即可)。⑦拟人。将飘荡不定的残萤比作飘落的树叶,将秋雨比作从天而降的暴雨。(意近即可)。⑧拟人。将飘荡不定的残萤比作飘落的树叶,将秋雨比作从天而降的暴雨。(意近即可)。⑨拟物。将飘荡不定的残萤比作飘落的树叶,将秋雨比作从天而降的暴雨。(意近即可)。⑩比喻。将飘荡不定的残萤比作飘落的树叶,将秋雨比作从天而降的暴雨。(意近即可)。

赏析:

这是一首思归诗,表达了作者对朝廷的留恋之情。诗中通过描写秋天的景物和自己的所见所闻,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整首诗语言简练明快,富有韵味,体现了唐代诗歌的特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