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岁松花下,今来草色平。
衣冠游佛刹,鼓角望军城。
乱竹边溪暗,孤云向岭明。
绕坛烟树老,入殿雨花轻。
山磬入天界,风泉远近声。
夜禅三世晤,朝梵一章清。
上砌莓苔遍,缘窗薜荔生。
焚香忘世虑,啜茗长幽情。
聚土何年置,修心此地成。
道缘云起灭,人世月亏盈。
蝉噪林当晓,虹生涧欲晴。
水流惊岁序,尘网悟簪缨。
池上莲无着,篱间槿自荣。
因知性不染,更识理常精。
从此应贪味,非惟悔近名。
山栖多自惬,林卧欲无营。
已接追凉处,仍陪问法行。
赏心殊未遍,惆怅暮钟鸣。

这是一首五言联句诗,共二十一句。下面是对每句的注释和赏析:

  1. 几岁松花下,今来草色平。
  • 注释:我曾在松花树下度过了多少岁月,如今看到青草覆盖的草地恢复了往日的宁静。
  • 赏析:首句表达了诗人在松花树下度过的青春时光,与现在平静的草地形成对比,抒发了对过去的怀念之情。
  1. 衣冠游佛刹,鼓角望军城。
  • 注释:身着官服的人们游览寺庙,听到战鼓声时遥望着军营。
  • 赏析:第二句描述了人们在节日或重要场合游览寺庙、欣赏佛教艺术的场景,同时也表达了对军营生活的向往。
  1. 乱竹边溪暗,孤云向岭明。
  • 注释:杂乱的竹林旁边是一条幽静的溪流,远处的山峰上飘荡着一片孤云。
  • 赏析:第三句描绘了山水之间的景象,通过竹子和孤云的对比,展现了自然界的宁静与和谐。
  1. 绕坛烟树老,入殿雨花轻。
  • 注释:绕着坛台烟雾缭绕,进入殿内雨花轻洒。
  • 赏析:第四句描绘了寺庙内的烟雨景象,烟树交织,雨花轻洒,营造出一种神秘而优雅的氛围。
  1. 山磬入天界,风泉远近声。
  • 注释:山上的磬声仿佛进入天堂,风吹泉水的声音远近都能听见。
  • 赏析:第五句通过声音的传递,表现了大自然的宏伟和壮丽。
  1. 夜禅三世晤,朝梵一章清。
  • 注释:夜晚的禅修让我与前世相遇,早晨的诵读让我心境清澈如一。
  • 赏析:第六句表达了作者对于修行生活的态度和感悟,体现了内心的平和与清净。
  1. 上砌莓苔遍,缘窗薜荔生。
  • 注释:台阶上的石砖上长满了莓苔,窗台上生长着薜荔。
  • 赏析:第七句描绘了寺庙内部的环境,莓苔和薜荔的生长,增添了一丝野趣和生机。
  1. 焚香忘世虑,啜茗长幽情。
  • 注释:点燃香炉,忘却世俗纷扰,品茗之余,更添一份深远的情怀。
  • 赏析:第八句表达了作者在寺庙中追求精神寄托的心态,通过焚香、品茗等活动,达到了心灵的净化和升华。
  1. 聚土何年置,修心此地成。
  • 注释:这些土地是何时聚集起来的,而我在这里修行修心,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
  • 赏析:第九句反映了作者对修行生活的认同和坚持,认为在寺庙中修行修心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
  1. 道缘云起灭,人世月亏盈。
  • 注释:人生如同云彩般无常,月亮盈亏变化无常。
  • 赏析:第十句表达了人生的短暂和无常,同时暗示了修行者要顺应自然规律,保持内心的平和与淡定。
  1. 蝉噪林当晓,虹生涧欲晴。
  • 注释:清晨蝉鸣声响彻山林,彩虹出现在小溪上空预示着晴天即将到来。
  • 赏析:第十一句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蝉鸣和彩虹的出现都象征着新的一天的到来。
  1. 水流惊岁序,尘网悟簪缨。
  • 注释:河水的流动打破了岁月的循环,尘世中的名利使我顿悟了真谛。
  • 赏析:第十二句表达了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对名利的淡泊态度。
  1. 池上莲无着,篱间槿自荣。
  • 注释:池塘上的莲花静静地开放着,篱笆间的槿花却独自茂盛地生长。
  • 赏析:第十三句以莲花和槿花为喻,展示了自然界不同植物的独特魅力和生命力。
  1. 因知性不染,更识理常精。
  • 注释:因此我明白了人性并不沾染尘埃,更加懂得了道理常常是清晰的。
  • 赏析:第十四句表达了作者对于人性本质的认识,认为人性本善,可以通过修行达到更高的境界。
  1. 从此应贪味,非惟悔近名。
  • 注释:从此以后应该珍惜眼前的美味,而不是过分追求名誉。
  • 赏析:第十五句提醒人们要珍惜当下的生活,不要过分追求名利而忽略了内在的感受。
  1. 山栖多自惬,林卧欲无营。
  • 注释:山居生活让人感到舒适自在,林中休息则无需过多忧虑。
  • 赏析:第十六句表达了作者对山居生活的向往,认为在这样的环境中能更好地放松身心,享受宁静的时光。
  1. 已接追凉处,仍陪问法行。
  • 注释:我已经找到了一个可以避暑的地方,还是愿意陪伴你学习佛法。
  • 赏析:第十七句表达了作者愿意分享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给朋友,共同学习和成长。
  1. 赏心殊未遍,惆怅暮钟鸣。
  • 注释:虽然心中有着无尽的欣赏之意,但黄昏时刻传来的钟声又让人感到惆怅。
  • 赏析:第十八句表达了作者在寺庙中感受到的美好与无奈之间的矛盾情绪。

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作者在寺庙中的生活体验和内心感悟。通过对自然景观、人物活动以及哲理思考的描写,展现了一幅宁静致远的画面,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于修行生活的深刻理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