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人修福不修道,谓言修福而是道。
布施供养福无边,心中三恶元来造。
若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元在。
若解向心除罪缘,各自性中真忏悔。
若悟大乘真忏悔,除邪行正即无罪。
学道之人能自观,即与悟人同一类。
大师令传此顿教,愿学之人同一体。
若欲当来觅本身,三毒恶缘心中洗。
努力修道莫悠悠,忽然虚度一世休。
若遇大乘顿教法,虔诚合掌至心求。

诗句翻译与译文对照

第一句:”愚人修福不修道,谓言修福而是道。”
译文:那些无知的人只追求修福,却不注重修炼内心,认为修福等同于修行。
注释:这里的“愚人”指的是那些对佛教修行理解浅薄的人,他们认为通过布施、供养等行为可以积累福报,而忽视了心灵修养的重要性。

第二句:”布施供养福无边,心中三恶元来造。”
译文:广行布施和供养可以让福报无边,但内心深处的贪嗔痴三毒却是早已种下。
注释:这里的“三毒”指的是佛教中的三种根本烦恼,即贪欲、瞋恚、愚痴。这些烦恼是导致个人痛苦的根源,也是修行者需要努力消除的对象。

第三句:”若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元在。”
译文:如果一个人只是单纯地通过修福来消除自己的罪行,那么他在后世仍然会因为内心的罪孽而承受福报。
注释:这表明了佛教中“因果报应”的思想,即一个人的言行举止都会影响他未来的命运。只有通过真正的修行来净化心灵,才能真正地摆脱罪恶的影响。

第四句:”若解向心除罪缘,各自性中真忏悔。”
译文:如果能够认识到自己内心的罪孽并加以改正,那么每个人都可以在自身的本性中找到真正的忏悔。
注释:这里的“性中”指的是人的本性或本质,它包含了人的善恶两面。忏悔是一种内心的觉悟,是对过去的过错进行承认和道歉的行为。

第五句:”若悟大乘真忏悔,除邪行正即无罪。”
译文:一旦深刻领悟到大乘佛法中的忏悔精神,那么即使做了邪恶的事情也能去除心中的罪孽,从而得到解脱。
注释:这里的“大乘”是指佛教中的一种重要宗派,强调慈悲和普度众生的精神。忏悔是大乘佛教的核心教义之一,强调对过去所犯错误的悔过和原谅。

第六句:”学道之人能自观,即与悟人同一类。”
译文:学习佛教之道的人如果能自我观察和反省,那么他们就可以被视为与真正理解和实践佛教的人处于同一水平。
注释:这里的“学道之人”指的是那些学习佛教经典和修行方法的人。通过自我反思和修行,他们可以获得智慧和觉悟,成为真正的佛教修行者。

第七句:”大师令传此顿教,愿学之人同一体。”
译文:大师传授这种直接的教导,希望所有愿意学习的人都能理解并接受。
注释:这里的“大师”指的是一位具有深厚修为和智慧的佛教高僧,他通过直接的教导方式来帮助其他修行者快速进步。

第八句:”若欲当来觅本身,三毒恶缘心中洗。”
译文:如果想要在未来找到真正的自己,就需要洗净内心的贪嗔痴三毒以及所有的恶缘。
注释:这是一条通往觉醒和解脱的道路,需要通过不断的修行和净化来清除内在的障碍。

第九句:”努力修道莫悠悠,忽然虚度一世休。”
译文:不要浪费时间在无意义的事务上,否则可能会突然丧失宝贵的生命。
注释:这里强调了时间的重要性和生命的宝贵性,提醒人们要珍惜时间,专注于修行和觉悟。

第十句:”若遇大乘顿教法,虔诚合掌至心求。”
译文:如果遇到大乘顿教的佛法,就要虔诚地双手合十,诚心诚意地去寻求和学习。
注释:这里的“大乘顿教”指的是一种更加直接和简化的佛教教学方式,强调通过内心的体验和修行来获得智慧和觉悟。面对这样的佛法,我们应该保持敬畏之心,虔诚地学习和实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