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如净性是真佛,邪见三毒是真魔。
邪见之人魔在舍,正见知人魔则过。
性中邪见三毒生,即是魔王来住舍。
正见忽除三毒心,魔变成佛真无假。
化身报身及法身,三身元本是一身。
若向身中觅自见,即是成佛菩提因。
本从化身生净性,净性常在化身中。
性使化身行正道,当来圆满真无穷。
淫性本是清净因,除淫即无净性身。
性中但自离五欲,见性刹那即是真。
今生若悟顿教门,悟即眼前见世尊。
若欲修行云觅佛,不知何处欲求真。
若能心中自见真,有真即是成佛因。
自不求真外觅佛,去觅总是大痴人。
顿教法者是西流,救度世人须自修。
今报世间学道者,不于此见大悠悠。
真如净性是真佛,邪见三毒是真魔。
注释:这里的“真如”指的是佛教中的核心概念,即事物的本然状态或真理;“净性”则是指清净无染的本性。而“邪见三毒”则指的是佛教中所说的三种邪念(贪、嗔、痴),这三种邪念被称为“三毒”,因为它们会导致人们陷入痛苦和烦恼之中。
译文:真正的如来藏就是清净无染的本性,而妄念、瞋恨和愚痴则是我们心中的恶魔。
赏析:这句诗通过对比“真如净性”与“邪见三毒”,深刻地揭示了人类内心的善恶本质。在佛教中,“真如”代表了事物的本质或真相,而“邪见三毒”则是阻碍我们通向觉悟的障碍。这首诗鼓励我们认识到自己的内心世界,并努力去除这些负面因素,从而达到解脱和觉悟的境界。
- 邪见之人魔在舍,正见知人魔则过。
注释:这句诗的意思是说,那些执迷不悟、沉迷于邪见的人就像是被恶魔附身一样,无法自拔;而那些能够明辨是非、正见的人则像是驱散了恶魔的存在,超越了烦恼和束缚。
译文:执迷不悟的人就像被恶魔附身一般,不能自我超越;而明眼识途者却如同驱散了恶魔一般,摆脱了烦恼与束缚。
赏析:这句诗通过对“邪见之人魔在舍”与“正见知人魔则过的对比,深刻表达了佛教对于智慧和觉醒的认识。它强调了只有具备智慧和觉悟的人才能真正超越世俗的束缚,实现心灵的自由和解脱。
- 性中邪见三毒生,即是魔王来住舍。
注释:这句诗中的“性中邪见三毒生”指的是人的内心世界中充满了邪念、瞋恨和愚痴等负面因素;“魔王来住舍”则是比喻这些负面情绪如同恶魔般占据着人的心房,使人无法自拔。
译文:内心的邪念、瞋恨和愚痴如同恶魔一般,占据了我们的心房,让我们无法自拔。
赏析:这句诗通过对“性中邪见三毒生”与“魔王来住舍的描绘,生动地展现了人内心的复杂性和脆弱性。它提醒我们要保持内心的清净和平和,避免被负面情绪所困扰。同时,它也传达了一种对于内在修行的重视,鼓励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修炼自己的心性,以达到心灵的净化和升华。
- 正见忽除三毒心,魔变成佛真无假。
注释:这句诗中的“正见忽除三毒心”指的是通过正确的见解(正见)来消除内心的邪念、瞋恨和愚痴;“魔变成佛真无假”则是比喻在消除了这些负面因素后,人的心灵变得纯净无暇,仿佛化身为了佛祖。
译文:通过正确的见解来消除内心的邪恶念头,那么原本的恶魔也会转化为佛的本相,真实而无需掩饰。
赏析:这句诗通过对“正见忽除三毒心”与“魔变成佛真无假”的描写,表达了佛教对于修行和觉悟的深刻理解。它鼓励我们通过正确的认知和行动来消除内心的负面因素,从而实现心灵的转化和升华。同时,它也提醒我们要保持内心的清明和坚定,不被世俗的纷扰所动摇。
- 化身报身及法身,三身元本是一身。
注释:这里的“化身报身”指的是佛祖在不同时期示现的各种形态,如金身、肉身等;“法身”则是佛祖的本质或本性。而“三身元本是一身”则是指佛的化身、报身和法身本质上都是同一个真实的自我。
译文:佛祖的不同显现形态(化身、报身、法身)本质上都是同一个真实的自我(三身元本是一身)。
赏析:这句诗通过对“化身报身及法身”与“三身元本是一身”的阐述,深刻地体现了佛教对于宇宙和生命的理解。它告诉我们,无论佛祖以何种形式示现,他的内在本质和真实本性都是相同的。这启示我们要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欣赏佛教文化,同时也要学会超越世俗的形式和表象,追求更深层次的精神境界。
- 若向身中觅自见,即是成佛菩提因。
注释:这句诗中的“若向身中觅自见”指的是如果我们能够在自己的内心深处去寻找到真正的自己,那么这就是通向成佛之路上的宝贵因缘。
译文:如果我们能够在自身内部寻找到真实的自我,那么这本身就是通往成佛之道的宝贵原因。
赏析:这句诗表达了一种对于自我探索和认识的重要性的理解。它认为,只有当我们真正地了解自己的内在本质时,才能找到通向觉悟和解脱的道路。这种观点强调了个人修行和自我提升的重要性,鼓励我们不断深入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发掘自己的潜力和可能性。同时,它也提醒我们要保持一种谦逊和开放的心态,愿意倾听内心的声音并接受真实的自我。
- 本从化身生净性,净性常在化身中。
注释: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的净性(清净无染的本性)是从化身(身体或生命体)中产生的,而且这种清净无染的本性也一直存在于化身之中。
译文:我们的净性是从化身中诞生的,并且这种净性一直伴随着化身的存在。
赏析:这句诗通过对“本从化身生净性”与“净性常在化身中”的表述,传达了一种对于身心一体、相互依存的观点。它提醒我们要认识到身体的健康和个人的成长与内在的修养和智慧息息相关。同时,它也强调了外在形象的纯洁和内在品质的重要性,鼓励我们在追求外在美的同时也要注重内在修养的提升。
- 性使化身行正道,当来圆满真无穷。
注释: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的本性(净性)引导我们的身体(化身)去实践正确的道路(正道),因此我们将会在未来得到完满和无限的真理。
译文:我们的本性(净性)会引导我们的身体(化身)去遵循正确的做法(正道),因此我们将会得到一个完满而无极限的真理。
赏析:这句诗通过对“性使化身行正道”与“当来圆满真无穷”的表达,传达了一种对于道德行为和社会责任感的强调。它鼓励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积极践行正直和善良的行为,为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做出贡献。同时,它也提醒我们要保持一颗敬畏之心对待自然、他人和宇宙万物,尊重生命、尊重自然规律。
- 淫性本是清净因,除淫即无净性身。
注释:这里的“淫性”指的是过度的欲望或放纵的行为;“清净因”则是指这些欲望或放纵行为是达到清净状态的原因或起点。
译文:过度的欲望或放纵行为(淫性)是达到清净状态的起始点或原因(清净因)。
赏析:这句诗通过对“淫性本是清净因”与“除淫即无净性身”的说明,强调了控制欲望和自律的重要性。它告诉我们,过度的欲望和放纵行为会导致身心的失衡和混乱,从而阻碍我们走向清净的状态。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克制和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欲望来实现内心的平和与宁静。这种观点不仅适用于个人修行,也适用于社会治理和文化建设等方面。
- 性中但自离五欲,见性刹那即是真。
注释:“五欲”在这里指的是五种基本的欲望或需求——色欲、财欲、名欲、食欲、睡欲。它们是人类生活中常见的欲望和需求,但如果过于执着于这些欲望,就会导致心灵的迷失和困惑。
译文:只要能够自觉地摆脱对五欲的需求,就能立刻见到心的本体,也就是真实的本性。
赏析:这句诗表达了一种对于欲望和需求的态度的转变以及对于内心世界的深刻认识。它认为,如果我们能够超越对五欲的追求和执着,就能够直接接触到自己的真实本性,实现心灵的解放和解脱。这种观点鼓励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保持一颗平静的心和一份淡泊的态度,不要被外界的诱惑和干扰所迷惑,而是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 今生若悟顿教门,悟即眼前见世尊。
注释:这里的“顿教”指的是一种直接教导或顿悟的方法;“世尊”则是指佛教中的最高领袖或导师。如果一个人能够领悟这种直指本心的教育或方法,那么他就能在当下立即看到佛陀的形象或者体验到佛陀的智慧和慈悲。
译文:如果一个人能够领悟到这种直接教导的方法(顿教门),那么他在当下就可以亲眼看见佛陀的形象或者体验到佛陀的智慧和慈悲。
赏析:这句诗表达了一种对于直接教育和顿悟方法的赞赏以及对于瞬间觉悟的可能性的认可。它认为,对于那些具有慧根和悟力的人来说,顿悟是一种非常快速且有效的途径,可以让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深刻的启示和领悟。这种观点鼓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一颗开放而好奇的心,勇于尝试新的方法和思维方式,以便更快地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并实现自己的目标。
- 若能心中自见真,有真即是成佛因。
解析:此句表达了一种关于心灵自我发现的重要性。如果一个人能够在自己的心中清晰地识别出真实的自我(真),那么这个人就已经具备了成佛的基本条件。这是因为只有当一个人真正了解并接受了自己的本质和价值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