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来乘兴谒先师,松柏凄凄人不知。
九仞萧墙堆瓦砾,三间茅殿走狐狸。
雨淋状似悲麟泣,露滴还同叹凤悲。
傥使小儒名稍立,岂教吾道受栖迟。

罗隐的《谒文宣王庙》是一首表达作者对历史遗迹及传统文化的深深敬仰之情的诗歌。以下是对该诗的逐句释义及其相关赏析:

  • 诗句解读
  1. 晚来乘兴谒先师,松柏凄凄人不知。
    “晚来乘兴谒先师”表达了诗人在傍晚时分,带着一种闲适的心情前往拜谒孔子的情景。这里的“乘兴”指的是因某种兴致而行动,“先师”则是指孔子,作为古代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极高的地位。
  2. 九仞萧墙堆瓦砾,三间茅殿走狐狸。
    “九仞萧墙堆瓦砾”意味着曾经庄严的孔庙现已破败不堪,墙壁坍塌,瓦砾堆积,象征着历史的沧桑和文化遗产的破坏。而“三间茅殿走狐狸”则描绘出孔庙内破败的景象,茅草屋顶下,曾经神圣的殿堂变成了狐狸的家园,反映了现实的荒凉与过去辉煌的对比。
  3. 雨淋状似悲麟泣,露滴还同叹凤悲。
    此处通过“雨淋状似悲麟泣”和“露滴还同叹凤悲”的形象比喻,传达出自然景色与古人悲伤情绪的结合,暗示了自然环境中的不稳定性与人类情感的脆弱性。
  4. 傥使小儒名稍立,岂教吾道受栖迟。
    “倘使小儒名稍立”表达了诗人的一个假设,即如果那些致力于儒学的小儒能得到一定的成就和名声,那么他们的学问和道德就不会受到埋没。
  • 文化背景与象征意义分析
    罗隐通过对孔子庙遗址的描写,反映出他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切。在中国古代社会,孔子被视为圣人和教育家,其庙宇不仅是宗教祭祀的场所,也是学习和弘扬儒家思想的中心。因此,孔子庙的建筑和文物被看作是国家文化传承的重要标志。

《谒文宣王庙》不仅是一次对古代建筑和文化遗址的直观观察,更是对历史、文化以及个人情感的一次深刻反思和表达。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全面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以及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和敬畏之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