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骖莫惜暂逡巡,君向池阳我入秦。
岁月易抛非曩日,酒杯难得是同人。
路经隋苑桥灯夜,江转台城岸草春。
此处故交谁见问,为言霜鬓压风尘。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大意的基础上,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此诗前半部分写送别,后半部分抒情。首联点明时间地点;颔联写别情;颈联用典,表达离别之痛;尾联抒发离别之情。“为言霜鬓压风尘”是全诗情感升华的地方。
【答案】
离鞍莫惜暂徘徊,君向池阳我入秦。
岁月易抛非曩日,酒杯难得是同人。
路经隋苑桥灯夜,江转台城岸草春。
此处故交谁见问,为言霜鬓压风尘。
译文:
离开马鞍子不要舍不得多徘徊一会,你到长安(池阳)我入秦。
时光流逝岁月变迁已不是往日情景,难得的是和同游的朋友共饮美酒。
经过隋朝宫殿的桥头灯火通明之夜,长江水流转过台城岸边春草萋萋。
在这里老朋友谁还来问候,就说我如今已是满头白发了。
赏析:
这首诗作于诗人出使东都(今河南洛阳),在途中送友人东游有寄。诗人借送别抒写了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和对友情的珍视。
首句写别情。诗人在与友人分别之时,不忍离鞍,但又不能久留,只好暂且停留一下,于是便有“离骖”“莫惜暂逡巡”的句子。这一句看似平淡无奇,却蕴蓄着深意。“逡巡”,即踌躇、徘徊的样子。诗人说“莫惜暂逡巡”,是因为自己即将远行,不能久留,而朋友却要继续前行,因而不忍分离。
第二句紧承上句,进一步抒写别情。诗人说:“君向池阳我入秦”。这里所说的“池阳”,当指南方,即今安徽寿县一带。因为那里有一座著名的古池——芍陂。诗人以一“向”字领起,不仅表明自己即将踏上东去的征途,而且暗示出朋友也将要远行。“我入秦”,则表明自己的目的地正是长安。“我入秦”三字,既表明了自己将要到达长安这一事实,又透露出诗人对自己前途的一种忧虑,同时也暗示出诗人与友人之间有一种深厚的友谊。
第三联两句是全诗感情发展变化的关节所在,也是全诗最精彩、最动人的部分。诗人在表达了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感情之后,紧接着便写道:“岁月易抛非曩日,酒杯难得是同人。”这两句诗表面上是在叙述自己和友人分手以后所经历的不同事情,实际上是在感叹时光荏苒,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由于自己与友人同在旅途之中,所以更感到时光易逝,人生短促,因此也更加珍惜和友人相聚的时刻。正因为这样,才使得“酒杯难得是同人”这一句显得格外地珍贵、感人。
第四联两句是对前三联的概括和总结。“路经隋苑桥灯夜,江转台城岸草春。”诗人首先指出了自己的行程路线:从隋炀帝的行宫所在地出发,途经隋代的苑囿——大业殿后的“隋苑”桥,来到长安城郊。接着,诗人又补充说明自己的行程方向:沿着秦淮河往北流去。诗人在描写自己的行程时,巧妙地运用了“隋苑”、“台城”这两个地名作为过渡,从而巧妙地引出了下面的诗句。
最后两句“此处故交谁见问,为言霜鬓压风尘”,是这首诗中最精彩、最感人的部分。诗人通过设问的方式表达了对故友的思念之情。这两句诗中包含着三层意思:其一,诗人说:“此地故交谁见问”,意思是说:在这样一个陌生的环境中,谁能知道这些年来一直和自己保持联系的老朋友呢?其二,诗人说:“为言霜鬓压风尘”,意思是说:为了告诉这位故交,我已经是满面白发、两鬓苍苍的人了。其三,诗人说:“为言霜鬓压风尘”,其实是在说自己的处境艰难困苦,生活不如意。这三层意思连在一起,构成了一种强烈的对照,从而更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身世之苦、处境之艰、心情之悲。这两句诗写得沉痛感人。
前后贯通,浑然一体。前两句写送别之情;中间二句写别后之感;后两句则是对往事的回忆及对未来生活的担忧。诗人在表达自己与友人离别之痛的同时,也表达了对友情的重视和珍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