踌蹰古塞关,悲歌为谁长。

日行见孤老,羸弱相提将。

闻其呼怨声,闻声问其方。

方言无患苦,岂弃父母乡。

非不见其心,仁惠诚所望。

念之何可说,独立为悽伤。

这首诗的标题是《去乡悲》,作者是唐代诗人王建。诗的内容是描述一位游子离别家乡时的心情和行为。以下是诗句的翻译及注释:

  1. 踌蹰古塞关,悲歌为谁长。
    踌躇于古塞关口,悲伤地歌唱为了谁。
    注释:踌蹰(chóu chú)是犹豫不前的样子,这里指在古代关卡处徘徊、犹豫不决;”塞”指边境的要塞或关口;”为谁”指为了谁而悲伤。

  2. 日行见孤老,羸弱相提将。
    每日行走看见孤单的老人,身体虚弱的人相互搀扶。
    注释:”日行”指的是日常的活动,如走路、吃饭等;“羸弱”形容人身体虚弱;“相提将”是指相互搀扶着走。

  3. 闻其呼怨声,闻声问其方。
    听到他们哀怨的哭声,听到声音便询问原因。
    注释:“呼怨声”指的是人们发出的声音;“问其方”是指探询其背后的原因。

  4. 方言无患苦,岂弃父母乡。
    方言中没有灾难的痛苦,哪里会抛弃自己的故乡?
    注释:方言通常指当地的方言,”患苦”在这里可以理解为苦难;“岂弃父母乡”表达了对故土的情感,即使遭遇困境也不会放弃。

  5. 非不见其心,仁惠诚所望。
    不是看不到他们的心,仁慈和恩惠是我期望看到的。
    注释:此处表达的是作者对人性善良和仁慈的期待。

  6. 念之何可说,独立为悽伤。
    想到这些我无法言说,独自站立感到凄凉悲伤。
    注释:”念之”指的是思考;”何可说”表示难以用言语表达;”独立为悽伤”描绘了诗人独自一人时内心的凄凉和悲伤。

赏析: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个游子在离别家乡时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深深的思念和不舍的情感。诗中使用了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整首诗语言简练,情感真挚,体现了作者深厚的人文关怀和对人性善良的赞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