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听欸乃,欸乃感人情。

不恨湘波深,不怨湘水清。

所嗟岂敢道,空羡江月明。

昔闻扣断舟,引钓歌此声。

始歌悲风起,歌竟愁云生。

遗曲今何在,逸为渔父行。

系乐府十二首·其五 · 欸乃曲

谁能听欸乃,欸乃感人情。不恨湘波深,不怨湘水清。所嗟岂敢道,空羡江月明。昔闻扣断舟,引钓歌此声。始歌悲风起,歌竟愁云生。遗曲今何在,逸为渔父行。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元结的作品,创作于公元759年。元结生活在唐代中期的乱世之中,安史之乱给中原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社会变化。因此,这首诗通过描绘船夫在湘江边唱起的《欸乃曲》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会动荡和人民疾苦的深切关注。

诗中“谁能听欸乃”一句,表现了诗人对普通人生活的关心与同情,他们的生活常常被战乱所困扰,需要依靠歌声来寄托哀愁和希望。“不恨湘波深,不怨湘水清”则反映了他们对自然景色的欣赏以及对家乡的眷恋,即便环境艰苦,他们也能找到内心的慰藉和平静。

“所嗟岂敢道,空羡江月明”两句表达了诗人的无奈和悲哀。他不敢直言自己的感受和忧虑,只能将内心的情感通过赞美自然景象来表达。“昔闻扣断舟,引钓歌此声”则描绘了渔民在江上劳作的场景,他们的歌声与船夫的欸乃曲相互呼应,共同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社会风情画。

“始歌悲风起,歌竟愁云生”两句进一步揭示了诗歌的主题。随着歌曲的进行,悲凉的氛围逐渐弥漫开来,歌声中的哀愁似乎感染了周围的一切,使得整个湘江都笼罩在愁云之中。这种情感的转变展示了诗人对于时代苦难的深刻体验和对人性弱点的敏锐捕捉。

“遗曲今何在,逸为渔父行”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虽然歌曲已经消失,但它的精神仍然以另一种形式存在——成为渔父们的行动指南。诗人通过对古代渔父生活的描绘,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顺应自然的高尚情操。这不仅是对过去的回忆,也是对未来的一种期许和向往。

这首诗通过对船夫和渔民生活的描述,以及对他们所处环境的描绘,展现了诗人深厚的人文关怀和对时代变迁的深刻思考。它不仅是一首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更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情感的作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