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谁不死,不复记其名。
今年京城内,死者老少并。
独孤才四十,仕宦方荣荣。
李三三十九,登朝有清声。
赵昌八十馀,三拥大将旌。
为生信异异,之死同冥冥。
其家哭泣爱,一一无异情。
其类嗟叹惜,各各无重轻。
万龄龟菌等,一死天地平。
以此方我病,我病何足惊。
借如今日死,亦足了一生。
借使到百年,不知何所成。
况我早师佛,屋宅此身形。
舍彼复就此,去留何所萦。
前身为过迹,来世即前程。
但念行不息,岂忧无路行。
蜕骨龙不死,蜕皮蝉自鸣。
胡为神蜕体,此道人不明。
持谢爱朋友,寄之仁弟兄。
吟此可达观,世言何足听。

翻译:

自古人皆有终老,谁还记得他们的姓名。

今年京城里,年老的和年幼的都死了。

独孤才四十岁出头,仕途正旺。

李三是三十多岁,声名显赫。

赵昌八十多岁,还手握重兵。

人生在世,生与死都是自然规律。

他的家人哭泣爱抚,没有不同情的情绪。

同辈之人叹息遗憾,每个人都无轻重之分。

万龄、龟菌等人,一旦死亡,天地归于平静。

因此我生病,病又何足为奇?

如今如果死去,也足以了却一生。

如果到百年以后去世,又能成就什么?

何况我早有佛缘,我的身即是佛身。

舍弃世俗,回归自然,去留有何纠结?

前世是因,今生是果,来生就是前程。

只要不断前行,何必担忧没有路可走?

蜕骨如龙永不死,蜕皮如蝉自鸣唱。

为什么人们要神化身体,这是对道理理解不清。

感谢朋友和兄弟,让我有机会表达我的情怀。

吟咏这首诗,可以领悟到生活的真谛,世人的言论又有什么值得倾听?

赏析:
此诗以“遣病”作题,抒发了诗人面对生死的豁达和超脱。诗人以历史典故和现实对比,表达了自己对于生死的看法。

首联:“自古谁不死,不复记其名。” 强调了生命的短暂和无常。自古以来,无论贵贱、高低,最终都会走向死亡,因此不必过于执着于个人的名字和地位。

颔联:“今年京城内,死者老少并。” 描述了京城中老年人和年轻人同时遭遇不幸的情况,反映出社会对死亡的无奈和悲哀。

颈联:“独孤才四十,仕宦方荣荣。” 这里提到独孤才四十岁,但官场得意,意味着他可能已经达到了人生的顶峰。然而,这并不能改变他终将面临的命运。

接下来的几句则进一步描绘了人们的生死观和对生命的态度。例如:“李三三十九,登朝有清声。” 李三虽然只有三十岁,但他已经有了清亮的名声,这反映了他对未来的乐观态度。而“赵昌八十馀,三拥大将旌。” 中的赵昌虽然年纪已高,但仍然手握重兵,这象征着他的生命依然充满力量和活力。

尾联:“以此方我病,我病何足惊。” 诗人用“以此方我病”来说明自己的疾病并不可怕,因为这是自然规律的一部分。即使患病,也不必惊慌失措,因为每个人都有生老病死的一天。

整首诗通过对生死的描写和思考,传达了一种超越生死的精神境界。诗人通过对比现实和历史,展现了对生命的深刻理解和感悟。这种对生命的超脱态度,不仅令人感动,也启发我们在面对生死时能够保持一颗宁静的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