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逃董逃董卓逃,揩铿戈甲声劳嘈。剜剜深脐脂焰焰,人皆数叹曰。
尔独不忆年年取我身上膏,膏销骨尽烟火死。长安城中贼毛起,城门四走公卿士。
走劝刘虞作天子,刘虞不敢作天子。曹瞒篡乱从此始,董逃董逃人莫喜。
胜负相环相枕倚,缝缀难成裁破易。何况曲针不能伸巧指,欲学裁缝须准拟。

【注释】

1.序:乐府古题,指《董逃行》。

2.董逃:东汉末年董承的族侄。董卓乱政时,他与族兄董普等密谋诛杀董卓,事未成,为董卓所杀。后被追赠为“奉车都尉、光禄大夫”。

3.揩铿(guī kēng)戈甲声劳嘈:擦拭着刀枪发出的声音。

4.剜剜深脐脂焰焰:形容董卓肥胖,肚脐深陷。

5.人皆数叹曰:人们多次感叹地说。

6.膏销骨尽烟火死:比喻董卓的残暴,连他的骨头都被烧成灰了。

7.长安:洛阳别称。

8.贼毛起:指董卓专横暴戾。

9.刘虞:汉末群雄之一,曾拥兵据冀州(今河北南部),反对董卓。

10.曹瞒篡(cuàn)乱:指曹操废掉汉献帝自立为帝之事。

11.董逃:指董承、董普兄弟。

12.胜负相环相枕倚:形容战乱中百姓家破人亡,妻离子散。

13.缝缀难成裁破易:指战争使国家破碎,人民生活困苦;而和平时期则容易修补,恢复元气。

14.巧指:灵巧的手。

【赏析】

此诗为汉代无名氏所作,是乐府《董逃行》旧题的拟作。

第一首写董卓杀害董承、董普之后,天下大乱。作者借董承、董普之口,揭露董卓的凶残暴戾,抨击其祸国殃民的行为,同时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全诗语言质朴,情感深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第二首写在战乱期间,人们颠沛流离,妻离子散,而和平时期则容易修补,恢复元气。通过对比,诗人表达了对和平稳定的渴望。

第三首写战争使国家破碎,人民生活困苦;而和平时期则容易修补,恢复元气。通过对比,诗人表达了对和平稳定的渴望。

第四首写战争中的生者,如裁缝一般,将战死者的衣服缝补起来。然而,这些裁缝们却无法修补自己的心灵创伤。全诗以裁缝喻人,形象生动,寓意深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