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神珠妙难测,法性海中亲认得。隐现时游五蕴山,内外光明大神力。
此珠无状非大小,昼夜圆明悉能照。用时无处复无踪,行住相随常了了。
先圣相传相指授,信此珠人世希有。智者号明不离珠,迷人将珠不识走。
吾师权指喻摩尼,采人无数入春池。争拈瓦砾将为宝,智者安然而得之。
言下非近亦非远,体用如如转无转。万机珠对寸心中,一切时中巧方便。
皇帝曾游于赤水,视听争求都不遂。罔像无心却得珠,能见能闻是虚伪。
非自心,非因缘,妙中之妙玄中玄。森罗万像光中现,寻之不见有根源。
烧六贼,烁四魔,能摧我山竭爱河。龙女灵山亲献佛,贫儿衣里几蹉砤。
亦非性,亦非心,非性非心超古今。体绝名言名不得,权时题作《弄珠吟》。
这首诗是关于“摩尼珠”(一种佛教中的神秘宝石,据说具有神奇的力量和能量)的颂歌。以下是逐句解读:
- 般若神珠妙难测,法性海中亲认得。
- 般若(智慧)是佛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代表着超越世俗的知识。
- 神珠象征着这种智慧是至高无上的,难以测量和理解。
- 法性海是指佛教中所说的空性或本性,是一种超越具体事物的本质。
- “亲认得”意味着在佛法的深邃之中,我们能够直接领悟到这一智慧的本质。
- 隐现时游五蕴山,内外光明大神力。
- 五蕴山指的是佛教中对世界本质的描述。
- 内和外都充满了光明和力量,表明佛法的光辉无处不在。
- “大神力”强调了佛法的力量之大,能够克服一切障碍。
- 此珠无状非大小,昼夜圆明悉能照。
- 这个“神珠”没有固定的形状或大小,它超越了物质世界的限制。
- “昼夜圆明”描述了神珠的永恒和不变,无论白天还是黑夜,它都能发出光芒。
- “悉能照”表示神珠的光芒可以照亮一切,包括我们的心性。
- 用时无处复无踪,行住相随常了了。
- 当我们使用这个神珠时,它不会消失,也不会留下痕迹。
- 无论我们做什么,都有神珠陪伴着我们,让我们的心灵始终清晰明了。
- “了了”意味着心灵清澈,没有杂念。
- 先圣相传相指授,信此珠人世希有。
- 古代圣贤们将这个神珠视为至宝,传给后世。
- “人世希有”表达了这种宝物的稀有性和珍贵性。
- 智者号明不离珠,迷人将珠不识走。
- 真正的智者会认识到神珠的价值,而不是盲目追求外在的财富。
- “不识走”意味着如果人们只是追逐外在的财富,就会错过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 吾师权指喻摩尼,采人无数入春池。
- 我的老师用这个比喻来教导我们。
- “采人无数”可能指的是许多修行者通过实践来接近这种境界。
- 将他们比作进入春天的池塘中的水,暗示这些实践者就像被注入水的花朵一样,开始绽放自己的光彩。
- 争拈瓦砾将为宝,智者安然而得之。
- 有人可能会错误地认为平凡的事物就是宝贝。
- 真正的智者不会被表面的华丽所迷惑,他们会找到内在的价值。
- 言下非近亦非远,体用如如转无转。
- 言语本身并不遥远也不贴近,它揭示了事物的真相。
- “体用如如”意味着事物的本体和作用是相同的,没有改变。
- “转无转”表示这种真理是不可变的,无论我们如何描述它,它总是在那里。
- 万机珠对寸心中,一切时中巧方便。
- 万机珠代表了佛陀的智慧和教义,它们都在我们内心的一寸之地。
- 在每一个时刻,佛陀的智慧都是我们处理事务的工具,帮助我们达到目的。
- “巧方便”意味着佛陀的智慧既巧妙又方便,适用于各种情况。
- 皇帝曾游于赤水,视听争求都不遂。罔像无心却得珠,能见能闻是虚伪。
- 皇帝曾经去过赤水,但他的努力并没有得到回报。
- 当人们试图通过感官去追求真实时,他们往往会失去。
- “罔象无心却得珠”,意思是即使没有欲望,也能得到神珠的智慧之光。
- 非自心,非因缘,妙中之妙玄中玄。森罗万像光中现,寻之不见有根源。
- 这种智慧不是由自己产生的,也不是由外部因素决定的。
- 它深藏在万物之中,是所有现象的根源。
- “森罗万像光中现”意味着所有的存在都是由这种智慧所构成的。
- 烧六贼,烁四魔,能摧我山竭爱河。龙女灵山亲献佛,贫儿衣里几蹉砤。
- 通过消除六种邪念(贪婪、瞋恚、愚痴、我执、嫉妒、睡眠)和四大烦恼(欲界烦恼、色界烦恼、无色界烦恼、无明烦恼),我们可以摧毁我们的精神山岳和爱河。
- 龙女在灵山上亲自向佛陀献上香花,而贫穷的孩子则在衣物中经历了种种磨难。
- “蹉砤”意味着在修行的道路上会遇到困难和挫折。
- 亦非性,亦非心,非性非心超古今。体绝名言名不得,权时题作《弄珠吟》。
- 这个神珠超越了一切性质和心性,它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存在。
- 尽管我们可以用语言来描述它,但我们不能真正抓住它。
我们只能暂时称它为《弄珠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