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时粗糖随缘过,一身遮莫布毛裘。
随风逐浪住东西,岂愁地迮与天低。
时人未解将为错,余则了然自不迷。
不迷须有不迷心,看时浅浅用时深。
此个真珠若采得,岂同樵夫负黄金。
黄金烹练转为真,明珠含光未示人。
了即毛端滴巨海,始知大地一微尘。
尘滴存乎未免𠎱,莫弃这边留那边。
直似长空搜鸟迹,始得玄中又更玄。
举一例诸足可知,何用諵諵说引词。
只见饿夫来取饱,未闻浆逐渴人死。
多人说道道不行,他家未悟诈头明。
三寸利刀开旷路,万株榛棘拥身生。
尘滓茫茫都不知,空将辩口泻玄微。
此物那堪为大用,千生万劫作贫儿。
聊书孤寂事还深,钟期能听伯牙琴。
道者知音指其掌,方贵名为孤寂吟。

诗句释义:

  • “二时粗糖随缘过,一身遮莫布毛裘。”
    这两句描述了诗人生活的简朴和内心的宁静。“二时”指的是早晚,暗示着日夜的更替和时间的流逝;“粗糖”可能指简单的生活或朴素的物质生活;“身衣”,表示诗人穿着简单、朴素的衣服。整体上,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简单生活的享受和心灵的平静。

  • “随风逐浪住东西,岂愁地迮与天低。”
    这句诗描绘了诗人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随风逐浪”比喻诗人面对变幻不定的环境也能自如应对;“住东西”可能意味着无论身处何地,都能坚持自己的信仰和生活方式;“岂愁地迮与天低”表示诗人并不担心地位低下或环境恶劣。这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境遇的豁达和乐观。

  • “时人未解将为错,余则了然自不迷。”
    这两句诗反映了诗人的超脱和自我认知。“时人”指世俗之人,“未解将为错”意味着他们未能理解真正的道理或价值;“余则了然自不迷”则说明诗人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并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这体现了诗人的深刻洞察力和坚定的信念。

  • “不迷须有不迷心,看时浅浅用时深。”
    这句诗强调了内心平和的重要性。“不迷”是指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不迷心”则是说内心要始终保持清醒和坚定;“看时浅浅用时深”意味着在表面上看起来浅显易懂,但在实际运用中却需要深刻的理解和智慧。这表达了诗歌中的哲学思想。

  • “此个真珠若采得,岂同樵夫负黄金。”
    这两句进一步探讨了财富和真理的关系。“真珠”是珍贵的宝石,这里比喻为真理或智慧;“采得”意味着获取或获得;“岂同樵夫负黄金”则表达了如果能够获得真正的知识或真理,就不会像普通人那样只是追求外在的物质财富。这反映了诗人对知识和精神财富的尊重。

译文:
二时粗糖随缘过,一身遮莫布毛裘。
随风逐浪住东西,岂愁地迮与天低。
时人未解将为错,余则了然自不迷。
不迷须有不迷心,看时浅浅用时深。
此个真珠若采得,岂同樵夫负黄金。
黄金烹练转为真,明珠含光未示人。
了即毛端滴巨海,始知大地一微尘。
尘滴存乎未免𠎱,莫弃这边留那边。
直似长空搜鸟迹,始得玄中又更玄。
举一例诸足可知,何用諵諵说引词。
只见饿夫来取饱,未闻浆逐渴人死。
多人说道道不行,他家未悟诈头明。
三寸利刀开旷路,万株榛棘拥身生。
尘滓茫茫都不知,空将辩口泻玄微。
此物那堪为大用,千生万劫作贫儿。
聊书孤寂事还深,钟期能听伯牙琴。
道者知音指其掌,方贵名为孤寂吟。


赏析: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象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简朴生活、内心平和、智慧和真理的深刻理解。诗中多次使用比喻和象征手法,如“随缘过”、“随风逐浪”等,传达了一种顺其自然、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同时,诗歌也揭示了富贵和物质并非真正的幸福,真正的价值在于内心的平和与智慧的追求。最后几行通过描述钟期和伯牙的故事,进一步强化了诗歌的主题,即真正的艺术和智慧是超越物质追求的。整体上,这首诗是一首充满哲理和美感的作品,值得深入品味和欣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