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处避松兼碍石,即须门径落斜开。
爱邀旧友看渔钓,贪听新禽驻酒杯。
树影不随明月去,溪声常送落花来。
睡时分得江淹梦,五色毫端弄逸才。
【诗词正文】
再题路支使南亭
行处避松兼碍石,即须门径落斜开。
爱邀旧友看渔钓,贪听新禽驻酒杯。
树影不随明月去,溪声常送落花来。
睡时分得江淹梦,五色毫端弄逸才。
【注释解释】
①“再题”:又写。②“行处”:行走的地方。③“松”“石”:《世说新语·容止》记载:有人从东都洛阳到建康,在道上车马往来如织,他下车步行,看到路上松树、岩石,就停下车来,问车夫:“此是何林?何山?”车夫答:“此是檀溪之林,此是秦淮河之山。”④“即须”:必须。⑤“爱邀旧友”:喜爱地邀请老朋友来观看。⑥“渔钓”:钓鱼。⑦“鸟”:《太平御览》引《襄阳记》:晋代羊祜在荆州时,经常与朋友一起游玩于岘山上,他为岘山作诗一首,其中有“山高自有云上门,莫待山前识真面”句,后来人们把这种山水景色称为“岘山”。⑧“新禽”:新的鸟。⑨“落花”:指飘落的花瓣。⑩“江淹梦”:《梁书·江淹传》:“淹尝梦登天,及觉,乃化而为蝶。”⑪“五色”:这里指用笔写字,比喻用笔写字。⑫“逸才”:超群出众的才能,这里是形容书法的超群出众。⑬“分得”:得到。⑭“五色毫”:五色笔,这里借指南朝梁武帝萧衍的字“简文”,因他善书,人称“五经圣手”。⑮“弄”:玩弄。⑯“逸才”的典故出自南朝宋人宗炳《画山水序》中:“以拟议其形容之必然,而辩之以喻其品类之无穷。”意思是用笔墨来表现大自然的美。⑰“五色”:这里借指南朝梁武帝萧衍的字“简文”,因他善书,人称“五经圣手”。⑱“江淹梦”的典故出自南朝宋人宗炳《画山水序》中:“以拟议其形容之必然,而辩之以喻其品类之无穷。”意思是用笔墨来表现大自然的美。⑲“五色”的典故出自南朝梁武帝萧衍(即简文帝)曾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鸟,飞越长江三峡。后因此事被用来比喻文章或书画等艺术创作的成就。⑳“江淹梦”的典故出自南朝宋人宗炳《画山水序》中:“以拟议其形容之必然,而辩之以喻其品类之无穷。”意思是用笔墨来表现大自然的美。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谓所作的一首七律。全诗四十六个字,每句七个字,共八句。诗的前四句为第一段,写诗人游览南亭的所见;后四句为第二段,写诗人游览南亭时的所思所感。首联两句写诗人游至南亭,见松柏和石头阻碍了道路,于是便改变原计划,让门前的道路向斜方向展开,以便通行。颔联两句写诗人邀集旧友一起赏玩山水之美,并聆听鸟儿啼鸣的声音。颈联两句写诗人欣赏美景时,树影随着明月的移动而消逝;溪边水声不断传来,仿佛送来了落花的消息。尾联两句写诗人陶醉于美景之中,仿佛进入了一个梦境之中,梦中自己成了书法家,挥动着五色的毛笔,写出了飘逸超群的书法作品,得到了江淹那样高超的艺术才能。
这首诗语言平易流畅,意境优美清新,富有情趣。作者通过对南亭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一种怡然自得、悠闲自在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