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尽天年命不通,钓溪吟月便成翁。
虽云挂剑来坟上,亦恐藏书在壁中。
巢父精灵归大夜,客儿才调振遗风。
南华至理须齐物,生死即应无异同。
【注释】
寿尽天年:指人寿命到了尽头。通:同,一样。钓溪吟月便成翁:意思是说,像渔翁那样,在溪边垂钓吟诗自得其乐,也就活到了高龄。
挂剑:把佩剑挂在墙上,表示自己已经死了。坟上:坟墓之上。
巢父、客儿:都是古代隐逸的贤人。巢父,相传为尧时人,隐居不仕,死后葬于箕山之下。客儿,指陶渊明。振遗风:振兴前人留下的风范。
南华:即《庄子》,战国时期哲学家庄周所著,是道家经典之一。《庄子》主张“齐物”,即万物平等,没有贵贱之分。至理:最高的道理。
南华至理:指《庄子》中的至高道理,认为事物并无贵贱之分。齐物,即等同一切。物我两忘,生死等同。
【赏析】
此诗写江西处士陈陶的一生。诗人以陶渊明自况,表现了作者对陈陶的崇敬。诗中表达了陈陶安贫乐道、清静无为的思想,并抒发了诗人对这种思想境界的向往之情。
首联:“寿尽天年命不通,钓溪吟月便成翁。”这二句的意思是:一个人如果活不到自己的寿限,那么他的一生就与世隔绝,无所追求;如果活得够长,能够悠然自得地垂钓吟咏,那也就算活出了一种人生的境界。“成翁”即成了一位老头,表明他已经到了暮年,但依然保持了那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
颔联:“虽云挂剑来坟上,亦恐藏书在壁中。”这二句的意思是:有的人活着的时候虽然有一番作为,甚至名垂青史,但一旦去世,连坟墓也找不到。有的人生前虽然没有什么大成就,但却留下了一些有价值的东西,比如书籍之类。这两句诗既赞美了陈陶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也反映了诗人对于人生的思考和认识。
颈联:“巢父精灵归大夜,客儿才调振遗风。”这二句的意思是:古代隐逸的贤人如巢父、客儿等,他们的精神和品德一直延续下来,影响着后来的人们。这两句诗既表现了诗人对陈陶的敬佩之情,也体现了他对隐逸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尾联:“南华至理须齐物,生死即应无异同。”这二句的意思是:既然南华至理认为万物平等,那么生死之间就应该没有区别。这两句诗既表达了诗人对于生死观的思考和认识,也体现了他对人生哲理的理解。
此诗通过对陈陶的描绘和对其生活态度的赞扬,展现了诗人对于人生、对于隐逸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