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飖宕渠域,旷望蜀门隈。
水共三巴远,山随八阵开。
桥形疑汉接,石势似烟回。
欲下他乡泪,猿声几处催。

【注】:

飘飖:形容飘摇不定。宕渠域:指四川东部一带地区。旷望:远眺,遥望。蜀门隈:指岷江的入河口。水共三巴远,山随八阵开:指从蓬州到三巴地区(今四川、云南、贵州),岷江之水与八阵图的群山相连。汉接:汉代的桥梁相接。烟回:雾气缭绕,仿佛烟云。他乡泪:故乡之泪,借指思乡之情。猿声:猿啼之声。催:催促,催促人归。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蓬州时所写,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和对远方异域生活的无奈。

首句“飘飖宕渠域”,描绘了作者站在宕渠域的高处,望着遥远的故乡。飘飖,形容飘摇不定,给人一种孤独无助的感觉。宕渠域,即四川东部一带地区,是作者的故乡所在之地。

次句“旷望蜀门隈”,则是通过远眺的方式,将目光投向故乡的方向。蜀门隈,指的是岷江的入河口,也是作者心中永远的牵挂之地。

接下来三句“水共三巴远,山随八阵开”,进一步描绘了故乡山水的景象。三巴,指的是四川、云南、贵州等地,是作者心中的故乡;而八阵图,则是古代蜀地的一种军事防御体系,象征着故乡的坚固与稳定。这里,作者以“共”字来形容岷江之水与三巴地区的紧密联系,以“开”字来形容八阵图的壮观景象,都体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厚感情。

然后四句“桥形疑汉接,石势似烟回”,则转入对故乡建筑的描述。桥形,指的是作者所见的桥梁;汉接,指的是桥梁与汉代文化的联系,也暗示了故乡的历史底蕴;烟回,则形容石势如烟云般缭绕,既形象生动又富有诗意。

最后五句“欲下他乡泪,猿声几处催”,则表达了作者在异乡的孤独与无奈。欲下他乡泪,意味着作者内心充满了离别的痛苦;猿声几处催,则暗示了故乡的呼唤声无处不在,无时不刻都在催促着作者早日归来。这里的猿声,既是故乡的象征,也是作者内心的写照。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故乡山水的描绘和对异乡生活的体验,展现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和对异乡生活的无奈。同时,诗中的典故和比喻手法也为诗歌增添了浓厚的艺术色彩。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