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人骑白鹿,发短耳何长。
时余采菖蒲,忽见嵩之阳。
稽首求丹经,乃出怀中方。
披读了不悟,归来问嵇康。
嗟余无道骨,发我入太行。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名为《寻阳作》,全诗如下:
就道士问周易参同契
仙人骑白鹿,发短耳何长。
时余采菖蒲,忽见嵩之阳。
稽首求丹经,乃出怀中方。
披读了不悟,归来问嵇康。
嗟余无道骨,发我入太行。
下面是这首诗的逐句翻译和注释:
诗句解释
- 就道士问周易参同契 - 向一位道士请教关于《周易参同契》的知识或经验;
- 仙人骑白鹿,发短耳何长。 - 描述一个仙人骑着白鹿,他的耳朵很长。这可能象征着某种修行者的特征或状态。
- 时余采菖蒲,忽见嵩之阳。 - 当时我在采集菖蒲(一种草药),突然在嵩山的南面看见了什么。这里的“嵩”指的是嵩山,位于中国河南省西部。
- 稽首求丹经,乃出怀中方。 - 我恭敬地请求他传授修炼的丹经,他拿出了一本《抱朴子》给我。这里提到的《抱朴子》是一部著名的道家经典。
- 披读了不悟,归来问嵇康。 - 我仔细阅读了书中的内容,但仍然无法理解其含义,于是回到住处询问嵇康(另一位著名的道家学者)。
- 嗟余无道骨,发我入太行。 - 我感叹自己没有修炼成道家的体质,以至于能够进入太行山脉(古代对太行山的一种美称)进行修炼。这里的“道”指的是道家的修炼方法。
译文与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旅途中偶遇一位道士,向他询问关于道教修炼的问题。诗人通过与道士的对话,表达了他对道教修炼的困惑和向往。同时,诗人也借这个机会反思了自己的修行之路,感叹自己尚未能够真正领会道家的精髓。
我们可以感受到李白对道教文化的热爱和追求。他通过对道家修炼的描述,展现了自己对于超脱尘世、追求长生不老的理想。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社会对于道教文化的关注和推崇,体现了那个时代的文化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