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见夜来渡口拥千艘,中载万姓之脂膏。当楼船泛泛于叠浪,恨珠贝又轻于鸿毛。
又不见朝来津亭维一舠,中有一士青其袍。赴宰邑之良日,任波吼而风号。
是知溺名溺利者,不免为水府之腥臊。
诗句释义
“君不见夜来渡口拥千艘,中载万姓之脂膏。”:这句话描绘了一幅繁忙的夜晚景象,渡口停泊着许多船只,船上装载的是人们辛苦劳动所得到的财富。这里的“脂膏”比喻了这些财富,象征着人民的生活艰辛和贡献。
“当楼船泛泛于叠浪,恨珠贝又轻于鸿毛。”:这句诗通过对比强调了人们对物质财富的追求往往忽视了精神价值。在这首诗中,作者认为像珍珠贝这样珍贵但轻如鸿毛的物质,人们却轻易地舍弃了它们。
“又不见朝来津亭维一舠,中有一士青其袍。”:这句话描述了另一种情况,即在一个宁静的早晨,只有一艘小船停在津亭,船上有一个穿着青色袍子的人。这里的“舠”是一种小木船,通常用于运输,而“青其袍”可能指的是这位士人身着朴素,不被浮华所染。
“赴宰邑之良日,任波吼而风号。”:这句诗表达了一种期待和决心,即这位士人将要开始他治理地方的生涯,他将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和狂风呼啸的环境。这反映了诗人对这位士人在面对困难时不屈不挠的态度的赞赏。
“是知溺名溺利者,不免为水府之腥臊。”:这句话总结了诗人的观点,即那些沉湎于名利的人最终会被淹没在水府之中,变得污浊不堪。这是对那些为了追求名利而不择手段的人的一种警告和批判。
译文
君不见夜来渡口拥千艘,中载万姓之脂膏。
当楼船泛泛于叠浪,恨珠贝又轻于鸿毛。
又不见朝来津亭维一舠,中有一士青其袍。
赴宰邑之良日,任波吼而风号。
是知溺名溺利者,不免为水府之腥臊。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不同情境下的人物形象,深刻地揭示了人们对于名利的追求往往是盲目且短视的。在第一、二句中,诗人通过描绘夜航的景象,强调了人们在追求物质财富过程中的盲目性。而在第三、四句中,描述了一个清廉士人的简朴生活和坚定意志,与前两句形成对比,突出了清廉之士的高尚品质。最后两句则直接点出了沉迷名利的人必将被社会所抛弃的命运。这首诗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而且在艺术上也有独到之处,如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写,使得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哲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