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扆朝碧落,龙图耀金镜。
维岳降二臣,戴天临万姓。
山川八校满,井邑三农竟。
比屋皆可封,谁家不相庆。
林疏远村出,野旷寒山静。
帝城云里深,渭水天边映。
佳气含风景,颂声溢歌咏。
端拱能任贤,弥彰圣君圣。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此类题目解答时先根据所给的注解,明确诗中的关键词,再结合全诗内容分析其表达的情感。
(1)凤扆:皇帝御座。朝碧落:朝见青天之下。龙图:皇帝御用的画卷,喻指皇帝。耀金镜:照鉴万物的明镜,喻指国家。二臣:指作者和宰相等百官。戴天:头顶天空,喻指对皇帝的忠诚。临万姓:为百姓服务。八校满:指各地官员、官吏都到京城来。井邑:城镇村落。三农:泛指农民。竟:尽。比屋:每家每户。皆可封:都可以被封侯。谁家不相庆:每家每家都会互相庆祝。林:树林。出:露出。野旷:郊外空旷。寒山静:山野清冷,一片宁静的景象。帝城:皇宫。云里深:在云雾缭绕之中。渭水:渭河。天边映:映照着天上的云彩。佳气含风景:美好的气息充满周围的风光。颂声溢歌咏:赞颂的声音充满了歌颂。端拱:拱手而立,表示不参与政事,但能任贤。能任贤:能够任用贤人。弥彰:更加显扬。圣君圣:圣明的君主。
(2)此诗是一首应制诗,写景抒情,寓政治理想于山水景物之中。诗人通过对长安城郊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朝廷重用贤臣的希望和赞美之情。全诗以“凤”起,以“龙”结,“凤”喻皇帝的英明,“龙”喻皇帝的神武,“二臣”指作者本人及宰相等,“戴天临万姓”即指皇帝对天下百姓的关爱与关怀。“山川八校满,井邑三农竟”“谁家不相庆”两句写景,表现社会安定繁荣景象。“林疏远村出,野旷寒山静”,写景,表现景色优美宜人。“帝城云里深,渭水天边映”,点出地点,写景,表现宫殿高耸入云,巍峨壮观。“佳气含风景,颂声溢歌咏”,点出气氛,写景,表现朝廷内外洋溢着一片祥和的气氛,赞颂声不绝于耳。“端拱能任贤,弥彰圣君圣”写意,表现诗人希望皇帝能够任用贤才,从而更好地治理天下,使国家更加强盛。
【答案】
①奉和圣制登降圣观与宰臣等同望应制 ②这首诗是一首应制诗,写景抒情,寓政治理想于山水景物之中,通过描绘自然景物,表达了作者对朝廷重用贤臣的渴望。③诗的前四句从视觉角度写景,后四句则主要写听觉。诗人通过对长安城郊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他对于朝廷重用贤臣的希望和赞美之情。④前四句描写的是京城长安城的美景,后四句则描绘了长安城外的自然景象。⑤前四句写的是京城长安城的美景,后四句主要写了长安城外的自然景象。⑥前四句描写的是京城长安城的美景,后四句主要写的是长安城外的自然景象。⑦前四句描写的是京城长安城的美景,后四句主要写的是长安城外的自然景象。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三年(768)秋天,杜甫被授官太子少傅,奉诏撰写《降圣乐章》,并和宰相们一起登上长安城郊的降圣观,观看新作《降圣乐》表演时所作。诗中借景抒情,寄托了诗人的政治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