垄水何年垄头别,不在山中亦呜咽。
征人塞耳马不行,未到垄头闻水声。
谓是西流入蒲海,还闻北去绕龙城。
垄东垄西多屈曲,野麋饮水长簇簇。
胡兵夜回水旁住,忆著来时磨剑处。
向前无井复无泉,放马回看垄头树。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要结合全诗内容分析作答,同时注意把握诗歌的情感和主题思想。本题要求学生先写出诗句,再写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词语加上注释,最后附上赏析。本题的关键词是“垄头”“水声”。

第一句:垄——田畔的土垄。何年——多少年了。垄头别——垄头上分别。

第二句:在山中——在山上。呜咽——低声哭泣。

第三句:征人塞耳——被征人塞住耳朵。马不行——马不走了。

第四句:谓是西流入蒲海——说那是向西流到蒲州大海。

第五句:还闻北去绕龙城——听说它向北流又绕过龙城。

第六句:东陇西——东边的和西边的。多屈曲——有很多弯弯曲曲的地方。

第七句:野麋饮水长簇簇——野麋饮水长成群结队。

第八句:胡兵夜回水旁驻——匈奴军队夜晚回到水边驻扎。

第九句:忆著——记得。来时——过去的时候。磨剑处——磨剑的地方。

第十句:井无——没有。泉无——也没有。

第十一句:放马——骑马。看垄头树——看看垄头上的树木。

赏析:

这是一首写征戍生活的思乡之曲。

诗的开头两句写征人与家人别离,在陇头告别,不再听那潺湲流水之声。这两句既写离别,又写思念。陇头即指田畔的土垄。陇水何年陇头别,不在山中亦呜咽。陇水,即泾水,古时泾水入渭,故又称泾水。陇头,即田间的土埂。陇水何年陇头别,不在山中亦呜咽。意思是:泾水何时在田间的土埂上告别?不在山中也鸣咽。鸣咽,形容水声悲凉。陇头别,即指田间的土埂上告别。陇水,即泾水,古时泾水入渭,故又称泾水。陇头,即田间的土埂。

三四句写征人的愁绪。征人塞耳马不行,未到陇头闻水声。塞耳、不行,都是为防听到流水之声。陇上,即田间的土埂。陇水何年陇头别,不在山中亦呜咽。陇头别,即指田间的土埂上告别。陇水,即泾水,古时泾水入渭,故又称泾水。陇头,即田间的土埂。

五六句继续写征人的愁绪。谓是西流入蒲海,还闻北去绕龙城。谓是西流入蒲海,指泾水从西北流向东北,然后注入黄河;还闻北去绕龙城,指的是泾水的上游,泾河在陕西境内由北向南,穿过凤翔、宝鸡、咸阳、兴平,最后流入潼关,折向东流,经华阴、洛宁、灵宝,在洛阳附近转向东南,至巩县西南入黄河,所以又叫龙首渠。

七八句写征人在陇上徘徊的情景。垄东垄西多屈曲,野麋饮水长簇簇。陇头,即指田间的土埂。垄上,陇头之上,即指陇头之上的田埂上。垄东垄西,指陇头的东面和西面。多屈曲,指田埂上的路弯弯曲曲的。野麋,指野鹿或黄獐等野兽(麋鹿、野猪)。饮水,指饮涧水(溪流的水)。长簇簇,指长成一群群地在一起。

九至十一三句写胡兵夜宿陇上的情景。胡兵夜回水旁住,忆著来时磨剑处。胡兵,指胡军。陇上,即指陇头之上的田埂上。夜回,指夜间归来。水旁住,指河边扎营休息。忆著,指记着。来时磨剑处,指从前练武习艺的地方(在今陕西省扶风县)。

十二三句写征人在陇头徘徊沉思的情景。向前无井复无泉,放马回看垄头树。往前没有打井的地方,也没有找到泉水的地方。前四字是倒装句式,意即往前没有打井的地方,也没有找到泉水的地方。放马回看垄头树,指回看陇头的树。

诗人以陇头为主题,运用对比手法,通过描写陇头的自然景象和生活情景,表达了对战争的痛苦感受和对家乡的深深怀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