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粉笔含尖火焰,红胭脂染小莲花。
芳情乡思知多少,恼得山僧悔出家。
注释:紫粉笔,即指僧人手中的禅杖。尖火焰,比喻禅杖上所刻的佛像。红胭脂染小莲花,比喻僧人身上的袈裟。芳情乡思知多少,比喻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恼得山僧悔出家,形容诗人因思念家乡而感到苦恼,甚至后悔出家为僧。
赏析:此诗以“戏”字开篇,表达了诗人对灵隐寺中红辛夷花的喜爱之情,同时也流露出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首句中的“紫粉笔含尖火焰”,描绘了僧人手中的禅杖上的佛像栩栩如生,仿佛燃烧着火焰一般;而第二句中的“红胭脂染小莲花”,则描绘了僧人身上的袈裟如同盛开的莲花般鲜艳夺目。这两句诗通过色彩的对比和形象的描绘,生动地展现了灵隐寺中的红辛夷花之美,同时也为后文的表达埋下了伏笔。
第三句“芳情乡思知多少”,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他无法抑制心中的乡愁,以至于连出家为僧的想法都动摇了。这一情感转折,使得诗歌的主题更加深刻,也使得诗人的形象更加丰满。
最后一句“恼得山僧悔出家”,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因思念家乡而产生的苦恼之情。这里的“恼”字,既表示了诗人内心的烦躁不安,也暗示了他对故乡的无尽思念。而“悔出家”则表明了他因为思念家乡而出家为僧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悔恨之情。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有对灵隐寺红辛夷花的细致描绘,又有对故乡的深沉思念之情,是一首充满情感与智慧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