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谁不死,戡死闻长安。
我是知戡者,闻之涕泫然。
戡佐山东军,非义不可干。
拂衣向西来,其道直如弦。
从事得如此,人人以为难。
人言明明代,合置在朝端。
或望居谏司,有事戡必言。
或望居宪府,有邪戡必弹。
惜哉两不谐,没齿为闲官。
竟不得一日,謇謇立君前。
形骸随众人,敛葬北邙山。
平生刚肠内,直气归其间。
贤者为生民,生死悬在天。
谓天不爱人,胡为生其贤。
谓天果爱民,胡为夺其年。
茫茫元化中,谁执如此权。
解析
本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哭孔戡》,通过描述诗人对孔戡的哀悼之情,抒发了对人生无常和命运不公的感慨。下面逐句进行解释和赏析:
第一句:“洛阳谁不死,戡死闻长安。”
- 注释: 洛阳(古都)中人谁没有死?孔戡(孔戡)去世的消息传来长安。
- 赏析: 这句表达了孔戡虽已离世,但他的影响力依然存在,他的精神仍然在洛阳流传。
第二句:“我是知戡者,闻之涕泫然。”
- 注释: 我了解孔戡的人,听到这个消息时泪流满面。
- 赏析: 这句表现了诗人对孔戡深厚的情感以及他对孔戡去世的悲痛之情。
第三至第五句:“戡佐山东军,非义不可干。”
- 注释: 孔戡辅佐山东军队,如果不做正义的事就不能干预。
- 赏析: 这里体现了孔戡的忠诚与原则性,他的一生都在为正义而战。
第六至第七句:“拂衣向西来,其道直如弦。”
- 注释: 他毅然决然地离开东方,去往西方的道路就像琴弦一样笔直。
- 赏析: 描述了孔戡离开故土、追求更高理想的坚定决心。
第八至十一句:“从事得如此,人人以为难。”
- 注释: 像孔戡这样行事的人都被认为是难以做到的事情。
- 赏析: 强调了在当时社会环境下,像孔戡这样行事是非常困难的。
第十二句:“人言明明代,合置在朝端。”
- 注释: 人们都说这是明君的时代,应该将他放在朝廷上。
- 赏析: 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政治清明和贤能人士的重视。
最后六句:“或望居谏司,有事戡必言;或望居宪府,有邪戡必弹。”
- 注释: 有的人希望他能担任谏议司(负责向皇帝提供意见的机构),遇到事情时孔戡会直言不讳;有的人希望他能担任御史台(负责监察的机构),遇到邪恶之事孔戡会坚决弹劾。
- 赏析: 展现了孔戡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和影响力。
结尾四句:“惜哉两不谐,没齿为闲官。”
- 注释: 可惜两人不能相互理解,他终其一生只是一名闲散官员。
- 赏析: 表达了诗人对孔戡不幸命运的惋惜以及对他一生未能实现抱负的遗憾。
最后两句:“竟不得一日,謇謇立君前。”
- 注释: 终究没有一天能站在君主面前说话。
- 赏析: 强调了孔戡一生未能实现自己理想与抱负的现实困境。
结尾两句:“形骸随众人,敛葬北邙山。”
- 注释: 他的身体随着大众一起消失,最终被埋葬在了北邙山。
- 赏析: 描述了孔戡最终的归宿和生命的终结。
“平生刚肠内,直气归其间。”
- 注释: 孔戡一生刚直不屈的性格。
- 赏析: 这句话表达了孔戡性格中的正直与刚强。
“贤者为生民,生死悬在天。”
- 注释: 贤者(指孔戡)是人民的导师,生死的命运掌握在上天的手中。
- 赏析: 表达了对孔戡人格的高度赞扬及其作为历史人物的重要地位。
“谓天不爱人,胡为生其贤。”
- 注释: 如果上天不爱人,为什么还诞生了孔戡这样的贤者。
- 赏析: 这是对天命的一种质疑,表达了对现实不满和对命运无常的感叹。
“谓天果爱民,胡为夺其年。”
- 注释: 如果上天真的爱民,为什么要夺走孔戡的生命?
- 赏析: 这里的疑问再次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命运无常的感慨。
“茫茫元化中,谁执如此权。”
- 注释: 在浩渺的宇宙之中,谁能执掌如此大的权力?
- 赏析: 表达了诗人对宇宙和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也暗示了诗人对权力的担忧和对自由精神的追求。
翻译
洛阳谁不死,戡死闻长安。
我深知戡者,听闻此泣下。
戡辅山东军,非义不可行。
拂衣向西来,道路如弦直。
任事得如是,人人称难及。
言明代之主,当置于朝庭。
或望居谏司,直言可断事。
或望居宪府,邪恶必弹击。
惜哉两不遇,一生为闲官。
终未得一日,言辩立君前。
形骸与众同,葬骨北邙山。
平生刚肠内,正气存其间。
贤者为生民,生死系天命。
天爱亦非理,为何生贤人?
天欲爱百姓,何故夺其年?
元化茫无际,谁握如此权?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写孔戡的故事,表达了诗人对孔戡的深深怀念和对其命运的无奈叹息。同时,诗人通过对孔戡的描绘,也展现了自己对理想与现实、正义与邪恶、生与死等问题的深刻思考。整首诗充满了悲壮与哲理,让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