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家无钱炉,平地无铜山。
胡为秋夏税,岁岁输铜钱。
钱力日已重,农力日已殚。
贱粜粟与麦,贱贸丝与绵。
岁暮衣食尽,焉得无饥寒。
吾闻国之初,有制垂不刊。
庸必算丁口,租必计桑田。
不求土所无,不强人所难。
量入以为出,上足下亦安。
兵兴一变法,兵息遂不还。
使我农桑人,憔悴畎亩间。
谁能革此弊,待君秉利权。
复彼租庸法,令如贞观年。
【注释】
- 私家无钱炉:指私人没有铸造铜钱的作坊。
- 平地无铜山:指民间缺乏铸钱的原料。
- 胡为秋夏税:为何要缴纳秋、夏两季的赋税?
- 岁岁输铜钱:每年要缴纳大量的铜钱。
- 钱力日已重:指货币的价值越来越重,意味着通货膨胀严重。
- 农力日已殚:农民的劳作已经耗尽了体力。
- 贱粜粟与麦:低价卖粮。
- 贱贸丝与绵:低价卖布。
- 岁暮衣食尽,焉得无饥寒:到了年末生活所剩无几,哪能不挨饿受冻。
- 吾闻国之初,有制垂不刊:我听说国家的初年,有制度流传下来。
- 庸必算丁口,租必计桑田:赋税必须计算人口,田赋必须计算土地面积。
- 不求土所无,不强人所难:不去求取那些本来就不存在的东西,不去强人所难。
- 量入以为出,上足下亦安:根据收入来决定开支,上级和下级都安定。
- 兵兴一变法,兵息遂不还:战争爆发时进行一次改革,战争结束后就不再回来。
- 使我农桑人,憔悴畎亩间:使我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在田间劳作而疲惫不堪。
- 谁能革此弊,待君秉利权:有谁能够改变这种弊端,等待您执掌大权。
- 复彼租庸法,令如贞观年:恢复那个租庸法,使国家政策像唐太宗时期的一样。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九龄的一首五言古诗,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贫苦农民的剥削压迫以及农民生活的艰辛。诗中通过对比,表达了农民因赋税沉重而生活困苦的现状,同时也展现了作者对封建社会不公的愤慨之情。
首联“私家无钱炉,平地无铜山”,揭示了当时私人无法自行铸造铜器的情况,表明了当时民间缺乏制造铜器的资源。接着,“胡为秋夏税,岁岁输铜钱”,批评了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只知征收税收的行为,指出这是造成百姓生活困境的主要原因。
颔联“钱力日已重,农力日已殚”进一步强调了货币价值的上升以及劳动人民的过度劳累。“贱粜粟与麦,贱贸丝与绵”则描绘了农民为了生计而不得不低价出售粮食和布匹的情景,反映出社会的贫困状况。
诗中还提到了一些当时的社会现象,如“吾闻国之初,有制垂不刊”、“兵兴一变法,兵息遂不还”,这些诗句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状态和统治者的短视行为。
诗人提出了自己的愿景:“使我农桑人,憔悴畎亩间”,希望有人能够改变这种不合理的现象,让农民摆脱贫困的束缚。整首诗以简洁有力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和对未来的美好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