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生楚山曲,金生鄱溪滨。
南人弃农业,求之多苦辛。
披砂复凿石,矻矻无冬春。
手足尽皴胝,爱利不爱身。
畬田既慵斫,稻田亦懒耘。
相携作游手,皆道求金银。
毕竟金与银,何殊泥与尘。
且非衣食物,不济饥寒人。
弃本以趋末,日富而岁贫。
所以先圣王,弃藏不为珍。
谁能反古风,待君秉国钧。
捐金复抵璧,勿使劳生民。

诗句

银生楚山曲,金生鄱溪滨。
南人弃农业,求之多苦辛。
披砂复凿石,矻矻无冬春。
手足尽皴胝,爱利不爱身。
畬田既慵斫,稻田亦懒耘。
相携作游手,皆道求金银。
毕竟金与银,何殊泥与尘。
且非衣食物,不济饥寒人。
弃本以趋末,日富而岁贫。
所以先圣王,弃藏不为珍。
谁能反古风,待君秉国钧。
捐金复抵璧,勿使劳生民。

译文

白银从楚国的山间流淌,黄金产自鄱阳湖畔。
南方的人们放弃农耕,追求的是辛苦和劳累。
他们挥动工具,不断开凿砂石,冬天夏天也不停歇。
双手双脚都磨出了老茧,只为了追求利益而不顾及自己的身体。
农地被荒废不再耕种,稻田也不再辛勤耕耘。
人们相互搀扶成为游手好闲者,都说金银比泥土和尘土更有价值。
这些并不是用来穿衣吃饭的物品,却无法解决饥饿寒冷的问题。
放弃农业追求金银,一天天富裕但一年年贫困。
因此古代圣贤君主,舍弃收藏金银不为珍贵之物。
有谁能恢复古代风气,等待您来执掌国政。
捐献金银又归还璧玉,不要让百姓劳累生民受累。

注释

  1. 银生楚山曲:意思是银从楚国的山间流出来,这里形容财富像河流一样源源不断地流向远方。
  2. 金生鄱溪滨:意思是黄金产生于鄱阳湖岸边,强调黄金的丰富。
  3. 南人弃农业:南人(南方的人)放弃了农耕,追求财富。
  4. 求之多苦辛:追求财富的过程非常艰难和辛苦。
  5. 披砂复凿石:指人们不断用工具开垦土地。
  6. 矻矻无冬春:形容工作非常努力,不分季节。
  7. 手足尽皴胝:手脚都被磨出了老茧。
  8. 爱利不爱身:只追求利益而不顾自己的身体。
  9. 畬田既慵斫:农地被荒废不再耕种。
  10. 稻田亦懒耘:稻田也不再辛勤耕作。
  11. 相携作游手:人们互相搀扶成群结队地成为游手好闲者。
  12. 皆道求金银:人们都在谈论如何获得金银财宝。
  13. 金与银:比喻金银财富。
  14. 泥与尘:泥土和尘土,这里用来形容金银虽然价值很高,但实际上不如实际的生活物资有用。
  15. 衣服食物:指基本的衣食需求。
  16. 不济饥寒人:不能帮助解决饥饿和寒冷的问题。
  17. 弃本以趋末:放弃根本的工作去追求次要的利益。
  18. 日富而岁贫:虽然每天变得更加富有,但每年却越来越贫穷。
  19. 先圣王:古代的贤明君王。
  20. 反古风:回到古人的作风或传统中。
  21. 待君秉国钧:等待您(君王)来掌握国家大权。
  22. 捐金复抵璧:捐献金银又归还给璧玉。
  23. 勿使劳生民:不要让百姓因您的行动而劳累受苦。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担忧和批评。诗中通过对南方人们的描写,揭示了他们对于物质财富的盲目追求,以及由此带来的生活困境和社会问题。诗中的“披砂复凿石”和“手足尽皴胝”等词句,生动描绘了他们的艰辛劳作和牺牲健康的行为。同时,诗中也指出了追求金银财富只是短暂的满足,并不能真正解决根本问题,反而可能让人民更加困苦。最后,诗人希望君王能够回归到传统的治国理念,不要仅仅追求物质财富,而是要关注民生,实现真正的富强。整首诗表达了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以及对和谐社会的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