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昔三十六,写貌在丹青。
我今四十六,衰悴卧江城。
岂比十年老,曾与众苦并。
一照旧图画,无复昔仪形。
形影默相顾,如弟对老兄。
况使他人见,能不昧平生。
羲和鞭日走,不为我少停。
形骸属日月,老去何足惊。
所恨凌烟阁,不得画功名。

【注释】

我昔三十六:我过去曾经是三十六,这里是指诗人年轻时的容颜。

写貌在丹青:用画笔把人的面貌写下来,放在白色的布上。

衰悴卧江城:形容自己现在身体衰老,精神疲惫,只能躺在江边。

岂比十年老:难道和十年前的老一样吗?

曾与众苦并:曾经和许多苦难一起承受。

无复昔仪形:已经没有了过去的仪表。

形影默相顾:形体的影子默默地相互看着。

如弟对老兄:如同一个年轻的弟弟和一个年长的哥哥相对而坐。

况使他人见:何况让别人看到。

能不昧平生:怎么能不忘记自己的平生经历。

羲和鞭日走:传说太阳每天东升西落,由东方的神驾车驱赶。

不为我少停:太阳不会因为我年纪大就慢一些停下来。

形骸属日月:人的身体像日月一样受到日月的照耀、照射。

老去何足惊:老了又有什么值得惊恐的呢?

所恨凌烟阁:遗憾不能在凌烟阁(古代记载功臣业绩的画像)上留下自己的功绩。

不得画功名:不能把自己的功劳记录下来,成为不朽的功绩。

【赏析】

这首七绝诗是诗人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流寓江南时所作。诗人以自身经历抒发人生感慨,既表达了对岁月流逝、功业未成的无奈,也表现了对人生坎坷的豁达和超脱。全诗以“我”为中心展开叙述,通过对比昔日的壮志凌云和如今的老态龙钟,深刻揭示了人生无常、光阴易逝的道理,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

首联“我昔三十六,写貌在丹青”,诗人回忆起年轻时的风采,那时他年轻有为,意气风发,如同一幅生动的画面,被画家们精心描绘出来。这一句中“三十六”指年龄,也是诗人当时青春年少的象征;“丹青”则是指绘画用的红色染料,象征着色彩鲜艳、形象鲜明。

颔联“我今四十六,衰悴卧江城”,诗人转眼间已是四十六岁,却依然身患疾病,只能在江边度过余生。这里的“四十六”指的是诗人的实际年龄,也是他人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衰悴卧江城”则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因病而卧的现状。

颈联“岂比十年老,曾与众苦并”,“岂比”表示比较之意,诗人用“岂比”一词强调了自己与普通人相比的不同之处;“十年老”指的是诗人经过十年的时间而变得更加老迈;“曾与众苦并”则是说诗人曾经经历过各种各样的困苦和磨难。

尾联“一照旧图画,无复昔仪形”,诗人回忆自己过去的形象,但发现那些美好的形象已经被旧图所替代。这里的“旧图画”指的是过去的画像或者照片;“昔仪形”则是指诗人过去英俊潇洒的仪容。诗人感叹时光荏苒,昔日的美好已经不再存在,只能通过旧图来回忆那段往事。

最后两句:“形影默相顾,如弟对老兄。”“形影”指自己的身体,“默相顾”表示两人默默地相对而视;“如弟对老兄”则是比喻两个人之间亲密无间的关系,如同一个年轻的弟弟和一个年长的哥哥一样。这几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无常、光阴易逝的感慨,同时也表现了他对人生坎坷的豁达和超脱。

整首诗以“题旧写真图”为引子,通过对比昔日的壮志凌云和如今的老态龙钟,深刻揭示了人生无常、光阴易逝的道理。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唐代诗歌的佳作之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