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架多文集,偶取一卷披。
未及看姓名,疑是陶潜诗。
看名知是君,恻恻令我悲。
诗人多蹇厄,近日诚有之。
京兆杜子美,犹得一拾遗。
襄阳孟浩然,亦闻鬓成丝。
嗟君两不如,三十在布衣。
擢第禄不及,新婚妻未归。
少年无疾患,溘死于路岐。
天不与爵寿,唯与好文词。
此理勿复道,巧历不能推。

【赏析】

邓鲂这首诗,以“读”字为题,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首联“尘架多文集,偶取一卷披”,写自己偶然打开一本诗集,发现里面有许多文人的作品,不禁想起自己的朋友邓鲂。这里的“尘架”指书橱,象征着知识的积累;“偶取一卷披”则表示自己偶然翻阅诗集,发现了邓鲂的文章。这两句诗通过描述自己无意间接触到邓鲂的作品,引出了下文对邓鲂的思念之情。

次联“未及看姓名,疑是陶潜诗”进一步描绘了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由于没有看到邓鲂的名字,便误以为这些诗歌都是出自陶渊明之手。这里运用了拟人手法,将诗歌赋予人格特征,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作者的情感。这一部分表达了诗人对于文学的热爱以及对邓鲂作品的珍视。

接下来的第三联“看名知是君,恻恻令我悲”,则是诗人在确认诗歌确实是邓鲂所作后,内心产生的复杂情感。诗人通过对比自己与邓鲂的不同境遇,表达了对他们命运的同情和哀思。这句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邓鲂的关心,也反映了他们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第四联“诗人多蹇厄,近日诚有之”则是对邓鲂不幸命运的感慨。诗人认为许多文人都遭受过挫折和困难,而邓鲂最近的经历更是印证了这个观点。这里的“蹇厄”指的是遭遇困境或挫折。通过这句话,诗人表达了对邓鲂不幸命运的同情和关注。

第五联“京兆杜子美,犹得一拾遗”则是诗人对邓鲂命运的另一个侧面的描述。尽管邓鲂目前的处境不佳,但他仍然能够获得一些工作机会,如担任京城的京兆府官员。这句诗体现了诗人对邓鲂的鼓励和肯定。

第六联“襄阳孟浩然,亦闻鬓成丝”则是诗人对另一位文坛前辈孟浩然的提及。孟浩然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的诗作同样受到了人们的喜爱。这句诗既展示了诗人对邓鲂的关心,也表达了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

第七联“嗟君两不如,三十在布衣”则是诗人对邓鲂现状的感慨。虽然邓鲂比自己年长,但如今却仍过着贫穷的生活,无法摆脱贫困的命运。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邓鲂的同情和担忧。

第八联“擢第禄不及,新婚妻未归”则是诗人对邓鲂个人生活的关切。他担心邓鲂因为科举失利而无法获得稳定的收入,更担心他的婚姻生活受到影响。这句诗反映了诗人对邓鲂未来生活的种种担忧。

第九联“少年无疾患,溘死于路岐”则是诗人对邓鲂健康状况的担忧。他担心邓鲂年纪轻轻就因疾病去世,这是一件令人痛心的事情。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邓鲂健康的忧虑,以及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第十联“天不与爵寿,唯与好文词”则是对邓鲂命运的总结性评价。诗人认为上天不会给予邓鲂长寿和高贵的荣誉,而是给予了他才华和学识。这句诗既赞美了邓鲂的才华,也表达了对命运无常的感慨。

最后一句“此理勿复道,巧历不能推”则是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总结。他认为这些道理不需要再过多地讲述,因为这些道理已经被邓鲂用自己的经历所证明了。这句诗既是对邓鲂经历的肯定,也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领悟。

整首诗通过对邓鲂诗歌内容的解读,以及对其命运和遭遇的关切,表达了诗人对邓鲂的深情厚谊和对其不幸命运的同情。同时,诗中还融入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使得整首诗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意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