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州民,多侏儒,长者不过三尺馀。市作矮奴年进送,号为道州任土贡。
任土贡,宁若斯。不闻使人生别离,老翁哭孙母哭儿。
一自阳城来守郡,不进矮奴频诏问。城云臣按六典书,任土贡有不贡无。
道州水土所生者,只有矮民无矮奴。吾君感悟玺书下,岁贡矮奴宜悉罢。
道州民,老者幼者何欣欣。父兄子弟始相保,从此得作良人身。
道州民,民到于今受其赐,欲说使君先下泪。仍恐儿孙忘使君,生男多以阳为字。
诗句释义
新乐府道州民美: 这是一首描绘道州人民生活状态的诗歌,通过描述他们的身高特点来反映社会现象。
道州民,多侏儒: 道州地区的居民普遍身材矮小。这里用“侏儒”形容他们的身高,突出了他们的特殊性。
长者不过三尺馀: 这里的“三尺”指的是古代的长度单位,大约相当于现在的1.3米左右,意味着道州人的身高远低于这个标准。
市作矮奴年进送: 市场上的人们为了生计,将矮小的自己称为“矮奴”,年复一年地被送往京城。
号为道州任土贡: 这些矮小的人被称为“道州任土贡”,意指他们是当地的产物,是自然赋予的礼物。
宁若斯: 宁愿这样(指矮小),也不愿分离。表达了他们对家人的依恋和不舍。
不闻使人生别离,老翁哭孙母哭儿: 在道州,人们没有听说因为战争或其他原因而导致亲人之间的离别,这可能是因为这里的环境让他们更倾向于和平与安稳的生活。老翁和母亲哭泣是因为担心孙子或儿子会因此离世。
一自阳城来守郡: “阳城”是一位名叫阳城的官员,他来到道州担任郡守。这里强调阳城的到来,可能是对当地情况的关注。
不进矮奴频诏问: 尽管阳城关心道州人民的福祉,但他仍然不断询问是否应该继续向朝廷推荐矮小的人作为礼物。
城云臣按六典书,任土贡有不贡无: 阳城回答说,他查阅了古代的典籍,认为根据六典的规定,应当根据当地的实际需求来确定贡品的种类,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某种特定的形态。
道州水土所生者,只有矮民无矮奴: 阳城指出,道州的水土条件适合生长的是普通的百姓,而不是特殊的“矮奴”。这表明他认为真正的“特产”应该是一种适应当地环境、能够为当地带来利益的存在方式。
吾君感悟玺书下,岁贡矮奴宜悉罢: 阳城的这番话让道州的领导层感到了触动,决定停止每年向朝廷推荐的矮小的人作为贡品。这是一个重要的决策,它体现了地方领导者对实际情况的认识和对民生的重视。
道州民,老者幼者何欣欣: 经过这次改变,道州的百姓终于可以摆脱长期的忧虑,老年人和年轻人都感受到了幸福。
父兄子弟始相保: 家庭团聚成为可能,人们开始相互保护和支持。
从此得作良人身: 这意味着道州的居民现在有了更多的自由和选择,可以过上更好的生活。
道州民,民到于今受其赐: 道州的居民直到现在都受到了这样的恩惠。
欲说使君先下泪: 阳城作为一位官员,他本不应该流泪,但他还是忍不住要流泪,因为他深受感动并理解道州人民的困境。
仍恐儿孙忘使君,生男多以阳为字: 阳城担心他的子孙们将来忘记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所以会在他们的名字中加入“阳”字,以此提醒他们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先和责任。
译文:
道州的百姓们大多身材矮小,成年人的高度不超过三尺。市场上的人们为了生计,将自己称为“矮奴”,每年都被送去京城作为贡品。
道州的水土适宜种植普通百姓,而不适宜种植特殊的矮奴。我作为道州官员,查阅了古代典籍后发现,按照《六典》的规定,应根据当地的实际需求来确定贡品的种类。
阳城的话让道州的领导层深受触动,他们决定取消每年的矮小人贡品。这一决定让道州的百姓们终于可以摆脱长期的忧虑,老年人和年轻人都感受到了幸福。家庭团聚成为可能,人们开始相互保护和支持。
道州的居民现在有了更多的自由和选择,可以过上更好的生活。他们感激阳城的到来和他们所做的一切。阳城作为一位官员,他本不应该流泪,但他还是忍不住要流泪,因为他深受感动并理解道州人民的困境。他担心他的子孙们将来可能会忘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所以在他们的名字中加入了“阳”字,以此提醒他们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先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