驯犀驯犀通天犀,躯貌骇人角骇鸡。海蛮闻有明天子,驱犀乘传来万里。
一朝得谒大明宫,欢呼拜舞自论功。五年驯养始堪献,六译语言方得通。
上嘉人兽俱来远,蛮馆四方犀入苑。秣以瑶刍锁以金,故乡迢遰君门深。
海鸟不知钟鼓乐,池鱼空结江湖心。驯犀生处南方热,秋无白露冬无雪。
一入上林三四年,又逢今岁苦寒月。饮冰卧霰苦蜷局,角骨冻伤鳞甲蹜。
驯犀死,蛮儿啼,向阙再拜颜色低。奏乞生归本国去,恐身冻死似驯犀。
君不见建中初,驯象生还放林邑。君不见贞元年末,驯犀冻死蛮儿泣。
所嗟建中异贞元,象生犀死何足言。
”`
驯犀
通天犀,躯貌骇人角骇鸡。海蛮闻有明天子,驱犀乘传来万里。
一朝得谒大明宫,欢呼拜舞自论功。五年驯养始堪献,六译语言方得通。
上嘉人兽俱来远,蛮馆四方犀入苑。秣以瑶刍锁以金,故乡迢递君门深。
海鸟不知钟鼓乐,池鱼空结江湖心。驯犀生处南方热,秋无白露冬无雪。
一入上林三四年,又逢今岁苦寒月。饮冰卧霰苦蜷局,角骨冻伤鳞甲蹜。
驯犀死,蛮儿啼,向阙再拜颜色低。奏乞生归本国去,恐身冻死似驯犀。
君不见建中初,驯象生还放林邑。君不见贞元末,驯犀冻死蛮儿泣。
所嗟建中异贞元,象生犀死何足言。
注释:
- 《驯犀》是一首新乐府作品,白居易在诗中表达了对为政之难的感慨。
- “通天犀”指的是体型巨大、外观震撼的犀牛。
- “海蛮”指的是生活在海边的民族,他们听说唐朝皇帝贤明之后,便将犀牛带到长安。
- 经过五年的驯养和训练,犀牛终于可以展示其能力,能够用六种不同的语言进行交流。
- “上嘉”表示皇帝对驯犀牛的高度赞扬,认为其来自远方。
- “蛮馆”是指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犀牛被安置在这里。
- “秣以瑶刍,锁以金”描述了犀牛被精心照料的情况。
- “故乡迢递君门深”反映了犀牛远离家乡,进入皇宫后所面临的孤独与艰辛。
- “海鸟不知钟鼓乐”比喻犀牛生活在野外,对宫廷中的繁华生活一无所知。
- “池鱼空结江湖心”形容犀牛虽然身处水中,但仍保持着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 犀牛在上林(皇家园林)生活了三四年,但今年冬天却遭遇了严寒。
- “饮冰卧霰苦蜷局”描绘了犀牛在寒冷环境中艰难生存的场景。
- “角骨冻伤鳞甲蹜”说明了由于寒冷天气的影响,犀牛的骨骼和皮肤都受到了伤害。
- “驯犀死,蛮儿啼”反映了犀牛不幸的死亡让当地的孩子们感到悲伤。
- “奏乞生归本国去”,描述了犀牛请求回到自己国家的愿望。
- “恐身冻死似驯犀”表达了犀牛对自己可能因寒冷而死的担忧。
- “所嗟建中异贞元,象生犀死何足言”是对历史上两个不同时期相似事件的不同看法。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写驯犀牛的过程和经历,展现了人与自然的互动以及为政之难的主题。诗人通过对驯犀牛的细致描写,表达了对为政者责任重大、困难重重的感慨。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和对自然的掠夺。全诗语言简练,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