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发悲行客,停桡独未前。
寒江半有月,野戍渐无烟。
棹唱临高岸,鸿嘶发远田。
谁知避徒御,对酒一潸然。

【注释】晓发:清晨起身。悲行客:悲凉地送别行者。停桡(hé)独未前:停船在岸边,独自不前进。寒江:指秋夜的江面,因水冷而结着一层薄冰。半有月:江面上只有月光映照。野戍(shù):边塞上的小城堡。渐无烟:逐渐没有炊烟。棹(zhào):桨。唱:划船时发出的声音。鸿嘶:大雁叫声。避:躲避。徒御:行人、旅客。潸然:眼泪流下的意思。

【赏析】这是一首纪行诗,是诗人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天由瓜州渡口乘船东下时所作。

首联点明时间、地点和人物,起句“晓发”二字,交代了出发的时间;“悲行客”三字,表明是送别之行;“停桡独未前”,点出了诗人独自伫立船头,不忍远行的情状,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颔联写舟中所见之景。“寒江半有月”,是说江水在初升的月亮照射下一片清冷,江上只有一轮孤月,这两句以景衬情,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也暗示了诗人自己内心的凄苦。

颈联写舟中所见所闻,“棹唱临高岸”写的是舟人高唱着歌儿,划桨靠近岸边;“鸿嘶发远田”写的是大雁哀鸣着飞过远方的田野,这里又从听觉的角度描写了江上的景象,使读者仿佛听到了那悠扬的歌声以及大雁的哀鸣声,从而更加深切地体会出诗人内心的凄凉。

尾联写诗人在舟中饮酒,听到大雁的叫声而不禁潸然泪下,这里的“避”字,既是指躲避大雁的叫声,又是指躲避自己的伤感情绪,同时也可以联系到前面所写的“鸿嘶”,因为鸿叫之声往往引起人们的思乡之情,而诗人此时却无法排遣自己的伤感情绪,所以听鸿叫而流泪了。这一结尾,既与前面的描写形成了呼应关系,又使诗歌的结构更为严密完整。

整首诗语言质朴平实,但意蕴丰富,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