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
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
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
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注释】
峥嵘:高峻的样子。 柴门:指农家的柴草门,用茅草等草料编织而成。
日脚:太阳光线射到物体上。 下平声韵。平仄:古代汉语诗歌音律术语,指诗句中字的平声和仄声(声调不同)。平韵、仄韵:古汉语中押韵的基本单位,平韵就是押平声韵,仄韵就是押仄声韵。
柴门:指农家的柴草门,用茅草等草料编织而成。
鸟雀噪:鸟雀在柴门上鸣叫。
惊定还拭泪:惊吓已定后又去擦眼泪。
生还偶然遂:活着回来是偶然的事情。
邻人满墙头:邻居的人都挤满了院墙。
感叹亦歔欷:叹息之声也哽咽呜咽。
夜阑更秉烛:夜深了点灯更夫又来照明了。
相对如梦寐:彼此对坐,就像在梦中一样。
【译文】
西边山峰高耸入云,太阳下山的时候脚下是一片平坦的土地。
柴门旁的鸟儿在叫唤,归家的人千里迢迢来到这里。
妻子儿女怪我不在家,等我惊魂未定擦干泪水。
世间纷乱我遭飘荡,能够活下来真是幸运的事。
隔壁邻居满墙头,都感叹世事让人心酸悲戚。
夜已深了点灯的更夫又来了,我们相对着恍若置身梦境。
【赏析】
《羌村》作于天宝五年(746),诗人在长安左拾遗任上。当时安史之乱正在酝酿之中,朝廷正忙于准备平叛。诗的前四句写景,后四句叙事,表现了诗人对时局的感慨。
此诗前四句描写了一幅晚秋山村图景:西峰峥嵘,赤云缭绕;日落平地,群山回环;柴门虚掩,鸡犬相闻;村妇儿童,欢声笑语。这一幅图画充满了生机,使人感到和平安宁。然而,在这和平宁静的景象里,诗人却听到了一种异样的声音——鸟儿的啼叫。原来,这是“归客”归来的号角!“归客千里至”,一个“至”字写出了“归客”远道而来,久别重逢的喜悦之情。
诗人并没有因此而陶醉,他紧接着就发现,自己离家已经很久,家中的亲人早已把他忘记了。他们惊讶地发现自己久别的丈夫回来了,便又惊又怕地问他:“你到哪里去啦?”待他安定下来,才去擦眼泪。这里,通过“惊定还拭泪”的动作细节,表现了诗人与家人久别重逢时的复杂心情:一方面为能回家而喜悦,另一方面又因家人的不理解、不关心而痛苦伤心。
诗人又写自己离家以后所遭受的种种不幸遭遇。“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身世遭遇的感受。由于战乱频仍,使他不能安居乐业,只能颠沛流离。“偶然”,说明诗人自己也觉得这完全是命运的安排,没有自己的份儿。“邻人满墙头”,进一步烘托了战乱期间人们生活的艰辛。最后两句是全诗的关键,它以邻人的口吻,写出了诗人对时局的看法。“夜阑更秉烛”,意味着诗人深夜还在灯下写作,抒发自己的愤懑之情;“相对如梦寐”,则暗示了诗人心中郁积的苦闷与彷徨。
此诗结构严谨,首尾照应,中间由景及情,层层深入,脉络清晰。语言质朴自然,不加藻饰,却又生动传神,形象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