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秋涪江木落时,臂枪走马谁家儿。
到今不知白骨处,部曲有去皆无归。
遂州城中汉节在,遂州城外巴人稀。
战场冤魂每夜哭,空令野营猛士悲。
【注释】
涪江:指长江流经涪县一带的一段。木落:落叶,比喻战争结束后的荒凉景象。“臂枪”句:指在涪江两岸,到处可以看见战士挥舞长矛、短戟,如同走马看花一样自由奔驰。“到今”二句:《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载:“先主至白帝,于江边置酒作乐。”又据《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记载,先主(刘备)在白帝城时,因思念诸葛亮而痛哭流涕,“鱼犹不忍食”。这里用“不知白骨处”来表示对死者的哀痛。部曲:古代军队编制单位之一,由若干士兵组成。“巴人稀”:指巴郡(治今四川重庆东)人民稀少。“遂州”句:说现在遂州城中有汉代的旌节,城外却是巴人居住的地方。“冤魂”句:说战场上死去的将士们,每逢阴雨连绵的夜晚,总是哭喊着,使那些空守营垒的猛士们感到悲伤。
【赏析】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之诗。诗人以白帝城为背景,通过描绘昔日的繁华与今日的荒凉对比鲜明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对历史兴亡和百姓苦难的感慨。
全诗共八句,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前四句写去秋时节涪江边的景物。“去秋”二句,描写涪江两岸战火刚刚熄灭的情景。诗人用“臂枪走马”来形容战士自由奔跑的情景,既表现了战士们英勇善战的特点,又渲染了战场的紧张气氛。这两句是全诗的重点所在,突出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接下来,诗人又描绘了战后的荒芜景象。“到今”二句,表达了诗人对于战争中死去的将士们的哀思之情。这里的“不知”二字,既表达了人们对死者的怀念之情,也暗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同时,“部曲有去皆无归”一句,也反映了战争带给人们的悲惨命运。
后四句则是诗人对现实的感慨。“遂州”二句,诗人以汉唐时期遂州城的变迁为引子,揭示了战争对历史的破坏和影响。这里的“汉节”,既指的是历史上的汉朝旗帜,也象征着曾经辉煌的历史;而“巴人稀”,则是指现今巴地的人们稀少,暗示着战争带来的人口损失。诗人通过对这两个方面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担忧之情。“战场”一句,诗人通过想象战场上冤魂哭泣的场景,进一步强调了战争的残酷性和对人们心灵的伤害。最后一句“空令野营猛士悲”,则是诗人对于战争带来的悲剧性后果的认识和感慨。这里的“狂士”一词,既指战场上勇猛的士兵,也暗指那些为国家流血牺牲的人。他们虽然英勇无畏,却常常被战争所困扰和伤害,令人深感悲痛。
这首诗以白帝城为背景,通过描绘战时的景物和战后的荒凉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富有历史感和现实意义,是一首具有高度艺术成就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