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阴江竹,能令朱夏寒。
阴通积水内,高入浮云端。
甚疑鬼物凭,不顾剪伐残。
东偏若面势,户牖永可安。
爱惜已六载,兹晨去千竿。
萧萧见白日,汹汹开奔湍。
度堂匪华丽,养拙异考槃。
草茅虽薙葺,衰疾方少宽。
洗然顺所适,此足代加餐。
寂无斤斧响,庶遂憩息欢。

注释:

营屋(1):在山脚下建的房屋,以竹为墙。阴江竹:指竹子。

能令朱夏寒(2):使夏日炎热的气候变得清凉。

阴通积水内(3):竹根向下生长,与地面接近,所以能保持地下湿润。

高入浮云端(4):竹干向上生长,高出云霄之上。

甚疑鬼物凭(5),不顾剪伐残(6):我怀疑这里有什么不祥之物,但不去砍伐它。

东偏若面势(7):房屋的东侧像人的面部一样。

户牖永可安(8):门户可以永远地保持安全。

爱惜已六载(9),兹晨去千竿(10):已经六年了,今天早晨要离去这一千多根竹。

萧萧见白日(11):太阳照耀着竹林,发出萧萧的声音。

汹汹开奔湍(12):水流汹涌澎湃,奔腾而去。

度堂匪华丽(13),养拙异考槃(14):建造房屋不是为了炫耀它的华丽,而是让它保持朴实。

草茅虽薙葺(15),衰疾方少宽(16):虽然只是简单地打扫一下,疾病也有所减轻。

洗然顺所适(17),此足代加餐(18):心情舒畅地顺应自己的意愿,这样就足够了,不需要再吃其他的食物。

寂无斤斧响(19),庶遂憩息欢(20):没有斧头和锯子的声音,也就不会有疲劳和烦恼。

赏析:

这首诗写于诗人离开山中营屋之时。诗中表达了诗人对营屋的喜爱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心。

开头两句“我有阴江竹,能令朱夏寒。”描绘了营屋周围的环境。营屋位于山脚下,四周是一片茂密的竹林。竹子的根部深入地下,能够保持土壤的湿润;而竹子的茎部则挺拔向天,仿佛直插云霄。这种独特的生长方式使得营屋周围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接下来四句“阴通积水内,高入浮云端。甚疑鬼物凭,不顾剪伐残。”进一步描绘了营屋周围的自然环境。竹子的根系深入到地下水中,使得整个营地都充满了湿润的气息。同时,竹子的茎部又高入云霄,仿佛与天空相连。这使得营屋里的人们感到一种神秘而又安宁的感觉。然而,他们并没有因此去砍伐竹子,反而更加珍惜它们的价值。

接下来的四句“东偏若面势,户牖永可安。爱惜已六载,兹晨去千竿。”则是对营屋主人生活的描述。由于营屋内部空间广阔,因此主人可以在这里搭建自己的家。而营屋的东侧又像是人的面部一样,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同时,主人还非常珍惜这些竹子,已经六年了,每天早晨都要离开这些竹子远行。

最后四句“萧萧见白日,汹汹开奔湍。度堂匪华丽,养拙异考槃。草茅虽薙葺,衰疾方少宽。洗然顺所适,此足代加餐。寂无斤斧响,庶遂憩息欢。”则是对营屋主人心态的描述。当阳光透过竹林洒在地上时,营屋内部显得十分宁静。同时,流水潺潺的声音也给营屋增添了一丝生机和活力。主人的生活并不需要华丽的装饰品,他更注重的是内心的平静和满足。即使只是简单的打扫一下,疾病也有所减轻。心情舒畅地顺应自己的意愿,这样就足够了,不需要再吃其他的食物。没有斧头和锯子的声音,也就不会有疲劳和烦恼。

整首诗通过对营屋及其周围环境的描绘以及对主人生活的观察,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简朴生活的向往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