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有害于人,曾何生阻修。
其毒甚蜂虿,其多弥道周。
清晨步前林,江色未散忧。
芒刺在我眼,焉能待高秋。
霜露一沾凝,蕙叶亦难留。
荷锄先童稚,日入仍讨求。
转致水中央,岂无双钓舟。
顽根易滋蔓,敢使依旧丘。
自兹藩篱旷,更觉松竹幽。
芟夷不可阙,疾恶信如雠。
注释:
除草:除去杂草。
曾何生阻修:为何曾经阻碍了修道。曾何,怎么。生,阻碍。阻修,修行。
其毒甚蜂虿,其多弥道周:它的毒性非常像蜜蜂和蝎子,它的数量非常多,布满道路。
清晨步前林,江色未散忧:清晨我独自在树林里漫步,但江面上依然笼罩着忧虑。
芒刺在我眼,焉能待高秋:眼睛就像芒刺一样刺痛着我,怎么能等待到秋天呢?焉能,怎么能。待,等待。高秋,秋天。
霜露一沾凝,蕙叶亦难留:霜露一旦沾到身上,连蕙草的叶子也难以停留。
荷锄先童稚,日入仍讨求:带着锄头,我首先让孩子们开始劳作,太阳落山时还在寻找食物。
转致水中央,岂无双钓舟:转向水流的中央,难道没有双钩垂钓的渔船吗?
顽根易滋蔓,敢使依旧丘:顽固的根容易滋生蔓延,我怎敢让它们重新长出丘陵呢?
自兹藩篱旷,更觉松竹幽:从此藩篱变得空旷,更觉得松竹清幽。
芟夷不可阙,疾恶信如雠:清除它是必须的,痛恨坏人如同仇恨仇敌。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韩愈的作品。韩愈是唐朝中期的重要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也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他的诗歌以豪放、雄浑著称,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
诗的开头“除草”二字点明了主题,随后作者展开了对杂草的描写和批评。他用“草有害于人”,来表达对杂草对人类的危害;“曾何生阻修”则表达了他对修道者的尊重和理解。接着,他又用“其毒甚蜂虿,其多弥道周”来形容杂草的毒性之强和数量之多,进一步强调了消除杂草的重要性。
接下来的四句,诗人通过描绘自己在清晨漫步的场景,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忧虑和不安。他看到江面上依然笼罩着忧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内心世界。这种描绘既生动又形象,让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感。
诗人又用“芒刺在我眼,焉能待高秋”来形容自己面对杂草时的无奈和焦虑。他感到自己的眼睛像是被芒刺刺痛,无法忍受这样的痛苦。这种比喻既形象又贴切,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诗人的内心感受。
诗人又用“霜露一沾凝,蕙叶亦难留”来形容自己与杂草的斗争过程。他看到霜露一旦沾到身上,连蕙草的叶子也难以停留。这种描述既生动又真实,让人感受到了诗人与杂草斗争的艰辛和困难。
最后两句,诗人表达了自己的决心和勇气。他认为清除杂草是必要的,而且痛恨坏人如同仇恨仇敌。这种坚定的态度不仅展现了诗人的勇气,也让读者感受到了他对正义的追求和信仰。
这首诗通过对杂草的描写和批评,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同时,他也用自己的情感和行动,展现了他对正义的坚持和追求。这首诗语言简练而有力,情感丰富而深沉,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